ID: 23917757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6次 大小:112912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课堂,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写作 学习描写景物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养成观察的习惯,学习从多个方面观察景物的方法,通过观察抓住景物特征。(重点) 2.尝试运用多种手法,注意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重点)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把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景有机融合,能根据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感悟。(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大家看这段文字,我们甚至不需要知道它出自哪里,眼前是不是就已经浮现出了一幅百花争艳、色彩斑斓的春日图景?鼻子似乎也闻到了那淡淡的花香? 为什么短短几句话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 这就是大师笔下景物描写的魅力!它不仅有颜色、有形状,还有味道,甚至能引发我们的联想。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拥有这样一支“神笔”,让我们笔下的景物也能活起来、动起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开景物描写的密码,学习如何让我们的文字“开花”。 【梳理写法】 ◎视觉:《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素”“绿”写水色,“回清”“倒影”写水态,视觉上呈现江水的色彩与动态美。 ◎嗅觉:《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通过“暗香”的嗅觉感知,侧面写出梅花的淡雅芬芳,避实就虚,更显韵味。 ◎听觉:《三峡》“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以猿啼的凄厉回声,渲染三峡秋景的肃杀悲凉,声音让画面更具感染力。 …… (1)定点观察:《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固定于潭边向西南眺望,细致描写溪水的曲折形态,聚焦局部,刻画入微。 (2)移步换景:《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随船行移动视角,写出山逐渐消失、江融入原野的过程,展现空间转换中的壮阔景象。 1.时间角度 (1)早晚:《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夕日欲颓”,分别写清晨雾散、傍晚日落的景象,展现山川在不同时段的光影变化,丰富画面层次。 (2)四季:《三峡》“夏水襄陵”写夏季水势汹涌,“春冬之时”写素湍绿潭的清幽,“晴初霜旦”写秋景的凄清,通过四季对比,凸显三峡景色随季节的鲜明变化。 2.空间角度 (1)远眺与近看:《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远眺山林的整体秋景;“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近看人的活动,远近结合,让秋景既有苍茫感,又有人情味。 (2)仰视与俯视:《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是仰视山之高,“清流见底”是俯视水之深,俯仰之间,尽显山川的立体之美。 1.修辞手法 (1)比喻、夸张:《与朱元思书》“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将湍急的水流比作“箭”,凶猛的浪涛比作“奔马”,既用比喻写出水流之快,又以夸张强化动感,凸显江水的迅猛奔放。 (2)拟人:《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赋予“故乡水”人的情感———怜”“送行”,仿佛流水也恋恋不舍,实则暗含诗人对故乡的眷恋,让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 2.表现手法 (1)动静结合:《答谢中书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是静态的山川澄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是动态的生物活动,静景与动景交织,让山川既有静谧之美,又有生机之趣。 (2)虚实结合:《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是虚写传说,“此地空余黄鹤楼”“白云千载空悠悠”是实写眼前景,虚实相衬,既添神秘感,又突出黄鹤楼的沧桑与空旷。 3.描写手法 (1)正侧面结合:《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写水的清澈;“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侧面烘托,通过鱼石可见进一步凸显水的透明,多角度强化特点。 (2)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