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西和高三第一学期 (9月)4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引言 军事决策的本质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而这一思维模式在东方军事文化中有着独特的表达。从《孙子兵法》的“上兵伐谋”到现代战争中的“认知战”,东方战略思维始终强调“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辩证逻辑。本文通过对比东西方军事理论,解析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及其对现代军事决策的启示。 一、从“兵法”到“算法”:东方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种对战争本质的敬畏,奠定了东方战略思维的“慎战”底色。与西方强调“绝对胜利”的克劳塞维茨理论不同,东方战略更注重“全胜”而非“战胜”———即通过非军事手段(如外交、经济)达成战略目标。 例如,春秋时期晋楚“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通过“退避三舍”消耗楚军士气,最终以少胜多。这种“示弱于形,强大于心”的策略,体现了东方战略中“形与势”的辩证关系:表面劣势可能转化为心理优势,而短期退让可能为长期胜利创造条件。 现代军事中,这一思维转化为“认知战”理论。2023年俄乌冲突中,俄方通过舆论战、信息战削弱乌方战斗意志,正是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现代演绎。美国兰德公司报告指出:“未来战争的核心是争夺‘认知域’的控制权,而这正是东方战略的传统优势领域。” 二、东西方战略思维的差异:从“线性”到“非线性” 西方军事理论以“线性思维”为主,强调“目标计划执行”的闭环。例如,美军“空海一体战”理论要求通过精确打击摧毁敌方指挥系统,其逻辑是“破坏即胜利”。但这种思维在非对称战争中面临挑战:2011年利比亚战争中,北约空袭虽摧毁卡扎菲政权,却未能建立有效治理体系,导致后续混乱。 东方战略则更注重“非线性”关系。明代军事家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提出:“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这种思维强调根据战场变化动态调整策略。2020年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使用无人机摧毁亚美尼亚传统装甲部队,其战术创新与东方“以奇制胜”的理念高度契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研究显示:采用东方战略思维的军队在非对称战争中的胜率比传统西方军队高37%。这一数据引发美军内部对“混合战争”理论的重新审视。 三、现代军事决策中的东方智慧:从“经验”到“数据” 传统东方战略依赖将领的个人经验,而现代军事决策正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经验智慧”的量化。例如,中国军方研发的“战略决策支持系统”整合了《孙子兵法》中的36种战略模型,通过算法模拟战场态势。2024年朱日和军事演习中,该系统成功预测蓝方行动路径,准确率达82%。 但技术赋能并非万能。英国《简氏防务周刊》指出:“算法可以模拟‘形’,但无法完全捕捉‘势’———后者需要指挥员对人性、文化的深刻理解。”这再次印证了东方战略中“人”的核心地位:技术是工具,而思维是灵魂。 结语 东方战略思维的价值不在于其“古老性”,而在于其“适应性”。在人工智能重塑战争形态的今天,重新解读《孙子兵法》等经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更是为了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稳健的决策路径。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马凯硕所言:“东方的战略智慧,或许是人类应对21世纪挑战的关键密码。” 《战略思维的东方密码———从孙子兵法到现代军事决策》选自《中国军事科学》2024年第3期 作者:李振华 (有删减) 材料二: 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以“地理屏障”为核心,如中国的长城、马其诺防线,其逻辑是“以空间换时间”。但现代战争中,地理边界逐渐模糊,防御重心从“物理域”转向“信息域”。 以太空防御为例,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