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9867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8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9次 大小:1098448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等学生自我觉悟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如何遏制学生晚自修说话的现象? 导入: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 (1)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臣主共忧患…… (司马迁《史记·天官书第五》) 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面的材料,在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后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点。 (2) 仲尼既没(mò)之后,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至秦孝公,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夫篡盗之人,列为侯王;诈谲之国,兴立为强。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亲,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 (西汉·刘向《战国策》) 道德沦丧 民生凋敝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时代背景: 战争频繁 弱肉强食 道德沦丧 民生凋敝 礼崩乐坏 社会无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现象折射出天下有能之士皆“欲救世弊”。各家虽所言所行殊异,但旨归都是为了黎民安康,都是通向对生命、社会等的理性认识,来建构生命的价值意义。 先秦诸子 有识之士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 ,自然有许多人提出不同主张。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 创作背景 知人论世 意外不意外?惊不惊喜?开心不开心?吾又回来了 赶紧回忆一下 我的信息... 知人论世 孔子,名 ,字 ,春秋时期鲁国人,是 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 ,政治上主张 , 丘 仲尼 儒 仁 礼治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 弟子 再传弟子 大学 中庸 孟子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作者简介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六经(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俗的)事”。 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 19岁娶亲。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0左右,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 1、青少年时期 创办私学 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先师”。 2、齐国经历 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掌权。 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 鲁国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为了维护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