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19986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务式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472030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 虚词、 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3、审美鉴赏与创造:准确把握“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与“四端”与“治理天下”间的关系。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核心素养目标 任务一:知人论世 理解文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1.作者简介: 活动一:根据资料概括孟子的生平、思想、主要成就。 2.作品介绍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3. 历 史 背 景 大争之世 1.解题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狠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不忍人,不狠心对待别人,即怜爱别人。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活动二:梳理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 (于)掌上。 即怜爱别人。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古代圣王 于是才 用,凭借 施行 运转,转动 省略 状后 在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情。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就有怜爱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爱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一样容易。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 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 乡党朋 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的原因; 突然、忽然 同乡人 多指幼儿、儿童 惊骇,恐惧 哀痛,怜悯 结交 “内”同 “纳” 博取名誉 要同“邀”求取 厌恶 这样 状后 翻译: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现在的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 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 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此 补充音节,无实义 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谦逊推让 萌芽,发端 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羞耻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谦让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没有是非心,不可谓是真正的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