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2.运用炼字析句的方法,分析艺术手法,体悟诗歌情感; 3.把握意象特征,体味雄浑阔大意境。 第一章 解题目,明题材 点明诗人登高望远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 岳阳楼前身为三国东吴名将鲁肃所修阅军楼。唐朝时,巴陵城楼始称为岳阳楼。北宋,岳阳楼在滕子京重修、范仲淹作记之后开始名闻天下。 古人的登高情节 登高望远 登楼源自古人登高的习惯,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高能够让主体视通万里,进而实现思接千载。 登高又与文学创作紧密关联起来,古人言“登高必赋”就是这个道理。后来登高又演化为登楼,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登楼已经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生命情结,人们可以利用登楼将有限的视野空间扩展到无限,在吐纳万物中彰显自己的情怀。 在唐诗宋词中,楼的意象频繁出现,尤其是宋词,据不完全统计,有至少2800处。 知识拓展1 登高望远诗常见的思想感情 情感类型 示例 1.游子思乡 秋草行将暮,登楼客思惊。(刘长卿 《同诸公登楼》)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2.思妇怀人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3.壮志未酬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韦应物《登楼》)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4.心忧家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 煜 《虞美人》 )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知识拓展2:四大名楼 湖南岳阳岳阳楼 山西运城鹳雀楼 湖北武汉黄鹤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 第二章 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 知人论世———作者简介 杜甫,字 ,河南巩县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号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被称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并称 ,被人誉为 。 作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以 为主。 代表作是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 。 子美 少陵野老 杜工部 “李杜” “诗圣” “沉郁顿挫” “三吏” “诗史” “三别” 杜拾遗、杜工部———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诗圣” “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大部分作品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 “诗史”。 要想读懂杜甫的诗,一定先要明白诗人困顿凄苦的人生。 35岁之前 35-44岁 44-48岁 48-59岁 读书游历 困守长安 流亡为官 漂泊西南 知人论世———人生阶段 一、读书游历时期:涉世未深(35岁以前,即712-745) 从小好学,20岁开始漫游吴越,后认识李白、高适。和李白登高怀古,寻幽访胜,饮酒论诗。此时写了《望岳》《画鹰》等。 二、困守长安时期:忧国忧民(35-44岁,即746-75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此外还有《兵车行》等。 知人论世———人生阶段 三、为官及流亡时期:创作高峰(45-48岁,即756-759)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抓。一年后逃出,到达肃宗行在陕西凤翔,授左拾遗。不久弃官携家前往秦州。颠沛流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