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流传较广、影响较大、较为著名的不过十二家而已。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方技家。 第二单元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任务群:先秦诸子百家散文 百家争鸣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之心》 《五石之瓠hù 》 《老子》四章 《兼爱》 《论语》 《礼记》 《孟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道家隐者 山高水长 儒家君子 仁者爱人 墨家侠士 兼爱众生 单元学习主题·传统文化 · 先秦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 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 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先秦诸子散文” 【导入】 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时时在我们的耳畔响起,叩击我们的心扉。在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下,我们不断地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习目标 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了解孔子生平及其思想,了解《论语》。 把握“仁”和“礼”“乐”之间的关系,体会“君子”品格,及践行的方法。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理解本文所讲的立身处世之道,思考它们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提升自己的修养。 学习目标 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 (2)30—50岁,欲仕不能。 (3)50—55岁,在鲁从政。 (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 (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 孔子, 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 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 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探究新知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孔子倡导仁义礼智信,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六艺: 礼、乐、射、 御、书、数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诗》《书》《礼》《易》《乐》《春秋》 《诗》《书》《礼》《易》《春秋》 文学常识 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 也可指“六经”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①主张礼治。 ②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③主张克己复礼。 ④伦理思想上,主张仁。 ⑤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