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屈 原 列 传 教学过程 一、提问《屈原列传》背诵,理清思路 二、教师精讲 三、基础巩固 1.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2.句式 四、当堂训练 五、课外积累 六、作业:《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语言建构 与运用 审美鉴赏 与创造 文化传承 与理解 掌握本课常见文言实词,熟记通假字,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人称其书《太史公书》,后称《史记》,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 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全书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创作背景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 屈原,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第一部分(1-3):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 第一层(1-2):因才而被“任”,因“谗”而被“疏”(记叙)。 第二层(3):创作《离骚》的缘由,对屈原志向和人格的评价(议论抒情) 第二部分(4-9):屈原由见“绌”到见“迁”。 第一层(4-7):屈原被“绌”后,楚怀王三次被骗,最终客死于秦(记叙) 第二层(8):批评楚怀王“不知人之祸”(议论抒情)。 第三层(9):顷襄王昏庸,对屈原“怒而迁之”(记叙)。 第三部分(10-11):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叙议结合) 第四部分(12):司马迁的评价(议论抒情)。 初读文本 理清情节 任 疏 绌 沉 迁 楚国强盛 楚国衰弱 楚国灭亡 屈原一生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