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曲青春与生命的挽歌 茹志鹃 01 02 03 04 通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概述小说主要内容。 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理解典型细节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把握情感,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感受军民的深厚情谊、战争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学习目标 文学常识 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一中心: 主题 情 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小说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通过人物形象(一个或几个人物)的塑造,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人物形象可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神态、心理、他人评价描写。人物描写方式有正面、侧面、细节。 1.人物 2.情节 3.环境 环境给了人物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人物性格受环境影响限制。其中———自然环境:指故事情节发展所处的自然现象状况,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景物及人物活动的空间,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感情等。 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的性格在相应的情节活动中表现。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情节由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激化、达到高潮的过程),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组成。 √小说三要素 茹志鹃(1925—1998) 当代著名女作家。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作者名片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茹志鹃 2.背景探寻 自学指导一 时间:8分钟 快速阅读本课,完成下列任务 ①通读全文,标清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②理清故事情节,梳理文本脉络 ③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写作思路,划分本文层次 【本节重点】 4、检查方式:口头提问 撂 讷 憨 讪 嬷 砦 磕 瞅 拗 虔 髻 忸怩 liào qián chǒu nè niù shàn hān mó zhài kē jì niǔ ní 读文正音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概述小说情节) 1946年的中秋 前沿包扎所 我,通讯员,新媳妇 带路、借被、牺牲、献被 全文以时间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1946年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一起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最后新媳妇执意将新被献给为救人而牺牲的小战士。 活动任务一:梳理故事情节 开端(1—23):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高潮(44—57):通讯员救人牺牲。 结局(58-59):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开端(1—23):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发展(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