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0422

6《老子》四章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425039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老子四章 楚王去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了,侍从们要循原路寻找,楚王让大家不必去找了,说“楚王失弓,楚人得之”。 孔子说: 何必曰楚?王失弓,人得之。 强调普世的人性关怀,超越国界限制。 老子说: 何必曰人?失弓得之。 认为得失是自然循环,无需区分主体,契合道家“无为”思想。 体现了楚王的豁达与对领土内资源流动的包容性认知。 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像大都市的百货公司,各式各样的日用品俱备,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就选购一些回来,没有钱则观光一番,无人阻拦,但里面所有,都是人生必需的东西,也是不可缺少的;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南怀瑾 入世抗争 出世疗愈 科学家首次可视化光子的量子纠缠 光子的量子纠缠波函数 老子其人 作者介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守藏史”,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说是含义深远。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治大国如烹小鲜 遵守自然规律 无为而治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清静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 ,下篇 ,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作品简介 《道德经》 《德经》 《道经》 “道法自然” 明确字音。 毂(gǔ) 埏埴(shān zhí)户牖(yǒu) 矜(jīn) 赘(zhuì) 强行者(qiǎng) 泮(pàn) 累土(léi) 几成而败之(jī)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车轮的中间部位,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