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0613

5.1《论语》十二章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34795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十二章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南宋朱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论语》知识复习 《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 伦理道德范畴———仁, 社会政治范畴———礼, 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内心的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 礼,合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 “中庸”的方法论。 “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散文体式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先秦记载孔子及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纪传体:中国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史记》等是纪传体的典范。 论说体:或称为议论类、论辩类文章。广义的论说文,可以涵盖所有的说理论事之作。狭义的论说类文体,则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师说 》《六国论》等是论说体的典范。 《论语》十二章 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7年版,杨伯峻译注)。《论语》儒家经典奢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1.请概括各章内容的要点。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参考答案:各章内容要点: 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 二、礼、乐以仁为基础 三、执着追求“道” 四、君子重义而轻利 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六、文质彬彬,方为君子 七、以“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 八、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是完美人格必备 十、克己复礼为仁 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 第一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重难点: 于:对、对于(状语后置) 而1:表并列 正:使…匡正。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 就: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2:表目的 正:匡正,端正。 焉:代,自己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做事勤免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理解与感悟】 1、本章讲的是: 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 2、孔子认为, 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 3、简评:这是孔子对学生的教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