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前导入 “我们的革命先烈和前辈,不但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铺平了道路,并且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王愿坚 学习目标 1.了解王愿坚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 2.梳理小说的情节,注意叙述方式。 3.分析细节描写,概括人物形象。 4.把握主旨,体会崇高的自我奉献的牺牲精神,提高思想追求。 王愿坚(1929年-1991年),男,中国电影编剧、作家。山东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参加八路军。解放战争时,在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52年调到新的单位,《解放军文艺》的制作。1956年至1966年,参加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 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中国作协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王愿坚也是部队的指导员。 作家介绍: 王愿坚一生致力小说创作,创作成果颇丰。 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他的作品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作)等。 其作品《支队政委》曾被选作高考阅读文本。 《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 1974年他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剧本 《闪闪的红星》,拍成电影上映后,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 1977年,他连续创作了一组塑造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作品,其中 《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背景介绍 小说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1966年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历程,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特点非常鲜明,因为是建国之初,全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和他的领袖是非常崇拜,思想积极昂扬。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说,突出体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上,重点刻画英雄形象。本文属于三大类题材中的“回忆”类题材作品. 背景介绍 4年10月,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国民党对红军进行了残酷的围剿,断绝群众资助红军的粮食来源,我党在苏区的革命工作遇到极大困难。《党费》描写的就是1934年秋天,游击队开展敌后战争时,一位女共产党员缴党费的故事。 故事原型 听了这样一些故事以后,心情就难以平静了。一些故事的片段经常在脑子里转来转去,一些人物的影子也伴随着故事情节闪现出来。慢慢地心里就起了这样一个念头:不是还有不少人没有听到这些故事吗?如果把这些故事用文字转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受到感染和教育不是更好吗? 于是,我打算试一试。这时,1954年“七一”快到了,《解放军文艺》需要发表宣扬优秀党员的作品,我便想到了卢春兰的故事。这是那次听来的故事之一。大致情节是这样的:山上的游击队没有盐吃,在村里坚持斗争的青年妇女卢春兰,便组织各家腌了咸菜,凑到一起,交山上的来人带去。不幸,半路上遇到巡逻的敌人,咸菜落到了敌人的手里。敌人把全村群众逮捕起来,用枪杀威胁群众,要查出这事的领头人。当然谁也不肯供出实情。就在敌人要疯狂地进行屠杀的时候,卢春兰领着自己才五六岁的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