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怜悯是人的天性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理解文章中的关键概念,把握核心观点,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 2.思维目标:梳理文章论证的脉络,分析论证特点。 3.审美目标:欣赏驳论文的逻辑之美。 4.文化目标:传承文章中理性的探索精神和深挚的人文关怀。 导入新课 “人之初,性本善”,关于人性的底色的探讨,历来为哲学家、思想家们所热议。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向前进一步。到了专制暴君统治之下,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卢梭的这些可贵的民主思想和辩证思想始终是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结合在一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怜悯是人的天性》,领略卢梭的思想智慧。 古今中外所有关于人性的争论,大体分为两派。 人之初,性本善?性本恶? 《怜悯是人的天性》的作者卢梭是性善论的支持者, 文章中提到的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则是性恶论的支持者。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是这一学派的典型代表。他认为在文明存在之前,原始人资源有限。于是,他们为了争夺资源,难免反目成仇。为避免战争,大家一致同意组建政府维持秩序。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它基于这样一种信念,即人是自私的,需要被控制或统治。否则,社会将陷入无政府状态。如果你认为人性本恶,那么你会认为我们社会需要更多的监管,我们拥有的政治家、监督者和法律法规越多,人们就会越好。 性恶论 法国哲学家卢梭代表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流派。卢梭认为,正是文明的出现使人变得自私。想占地的找了几个无知的人并告诉他们,“这片土地现在是我的了,”同时设计各种法律条款来保护他们的财产。曾经属于公共的自然资源变成了少数人的财产。这种不平等随后通过后天教育得到了合理化。这就是文明的起源。如果你相信人性本善,那么你会认为对社会的控制越少越好,更少的政客、资本家和法律,更少的学校教育,人们才会更好。 性善论 法国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1749年以《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一文而闻名。 著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 1712-1778 ) 卢梭 性善论 出生在英国维尔特省。据他自己所说,他出生时恰值西班牙舰队入侵英国,故怀疑和恐惧犹如他的天性一般伴随着他的一生。他的生活环境:英国社会秩序极不稳定,狼烟四起。 这一切使得霍布斯强调人以自我为本的人类本性假设,"在自然状况下,人类社会发生的战争是人类自然激情的必然结果。"但人类渴望和平的心愿也是自我生存所必需的,"建立国家的目的,是要使自己摆脱战争的威胁",主张订立契约,实行君主专制的统治。 霍布斯 (1588-1679) 性恶论 《怜悯是人的天性》写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本书是1753年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 “我记得,第戎科学院公布了一则以“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为题的征文启事。这个大题目使我深感震惊。我没有料到这个科学院竟敢提出这么一个题目。好嘛,它既然有胆量提,我就有胆量写;于是我就着手写了。” 《怜悯是人的天性》写作背景 “为了能静下心来从容思考这个重大的题目, 我到圣热尔曼去小住了七八天。……我每天走进树林深处; 我在林中寻找, 而且终于找到了远古时候的情景。我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