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0627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124838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课堂导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在危急关头,“生”与“义”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你会如何抉择?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文章,看看苏格拉底是如何抉择的。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语言中蕴含的逻辑结构,赏析说理语言风格的简明扼要。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章主要论证观点,理解苏格拉底追求真理与正义的思想内核。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苏格拉底的论辩巧思,感受对话体的体裁魅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苏格拉底追求真理,捍卫正义的精神品质。 了解作者 柏拉图(约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柏拉图才思敏捷,著述颇丰。他的著作大多是用对话体裁写成的,内容丰富深刻,人物性格鲜明,论证严密细致,语言优美华丽,达到了哲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逃跑的建议,饮毒而死。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相同。 了解“苏格拉底” 写作背景 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赋予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 相关背景 公元前399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的罪名判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他越狱逃跑,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抛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守的“正义”理念,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己唯正义是从的道德信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课文记载的就是这次谈话的过程。 解题 《人应当坚持正义》 ①“人”,即所有人 ②“应当”,有“必须”之意 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 “人应当坚持正义” 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 识记重要字词 ① 拳拳服膺(yīng): 拳拳,紧握不舍意,引伸为恳切;服膺,铭记心中。形容恳切地牢记不忘。 恐吓,威胁。 诚:实在,的确;惶:害怕;恐:畏惧。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 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 ② 恫吓(dòng hè): ③ 诚惶诚恐: ④ 无可非议: 阅读文本,理清论述思路 苏格拉底直接表明自身观点,格黎东的意见如果合乎正道,我就听从,否则便不能从命,因为“我”一向坚持正道。 第二部分 从重视好的意见,不管坏的意见的角度分析,表明“我”听从真理本身。 第三部分 针对格黎东逃跑或越狱的理由,从分析逃跑或越狱行为是否正当的角度,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