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0879

古诗词诵读《无衣》课件(共2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258292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1. 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把握《无衣》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诵读,结合诗歌注释,把握诗歌情感。 3. 体会本诗的语言美、结构美,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4. 体会战士们慷慨赴敌、同仇敌忾的豪情和伟大的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流。 走近《诗经》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 即国风,是各地民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如《国风·周南·关雎》《国风·秦风·蒹葭》《诗经·卫风·氓》。 体制内容 ` 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多为公卿贵族所作,105篇。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如《小雅·采薇》《小雅·鹿鸣》。 体制内容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 即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和赞颂神灵,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体制内容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表现手法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就是比方,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表现手法 `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文化常识———《诗经》六义 表现手法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背景 秦国靠近周王朝,与周王室休戚相关,这时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题目解读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没有参军资格(隶属于奴隶主),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能去参军。但是秦国的奴隶是允许去参军的,秦地人民多尚武风气,再加上军功的巨大诱惑,很多奴隶也都愿意去当兵。那时候参军需要自备军衣和兵器,很多奴隶都无力自备,所以就出现了“无衣”的情况。体现了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而勇赴战场的决心。 一说“无衣”的意思是说当时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理解诗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译文: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共同面对敌人! 文本探究 第一句运用了反问,与后一句一问一答间构成了设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裳:下衣,此指战裙。 译文: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样的里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行动! 译文:怎么能说没有衣裳?我和你穿同样的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奔赴战场! 无 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