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百合花 战火中的百合花:纯真与人性的赞歌 茹志鹃 梳理小说线索、分析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手法,理解战争年代军民鱼水之情。 把握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发扬纯洁美好的品性。 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曾用笔名阿如、初旭。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之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 ·了解作者· 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简单明了,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的本质。 她的作品大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注重在对人物心理的探究中勾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并触及他们的精神历史;一类是抒情性较强作品;一类是反映革命斗争题材的作品。 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和《百合花》等短篇集。其中不少名篇曾被译成日、英、法、俄、越等国文字。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系”。 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 小说创作于1958年,但其发表过程颇为曲折。由于其风格清新、笔触细腻,侧重于描写平凡人物和深沉情感,与当时主流文艺作品中常见的“慷慨激昂”风格不同,稿件接连被两家杂志以“感情阴暗”为由退稿。第三次投稿至《解放军文艺》仍未被采用,但编辑将其转荐给《延河》杂志,最终得以发表。然而风波未平,茹志鹃的单位有人指责小说“缺乏阳刚之气”、“风格过于纤细”,甚至批评作者“走到了反党的危险边缘”。 危急关头,时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茅盾先生于1958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长篇评论《谈最近的短篇小说》,其中以两千多字篇幅高度评价《百合花》。他指出:小说“结构上最细致严密”,“富于节奏感”;人物描写“由远及近”,让读者看清其外形,更见其内心;风格“清新、俊逸”,成功地以独特笔调表现了庄严主题;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前后呼应,使全篇一气呵成,是“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人民文学》随后全文转载《百合花》,这篇小说才真正进入全国读者的视野,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短篇。 发表历程与文学价值 撂 讷讷 忸怩 执拗 髻 尴尬 讪讪 瞅 挟 嬷嬷 寨 虔诚 磕磕绊绊 包扎 氛围 踌躇 (liào) (nènè) (niǔ ní) (niù) (mó) (jì) (gāngà) (shàn) (chǒu) (xié) (zhài) (qián) (chóu chú) (kē) (fēn) (zā) 读准字音 小说定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文体知识 情节 结构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整体感知 1.10分钟速读课文,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2.找出全文线索,并复述小说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