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酒入豪肠, 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怀李白》 1.因气求声,吟咏诗韵: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律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感情;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4.知人论世,把握感情:理解诗人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学习目标 链接时事———颜料师山取:探索哀牢山的神秘之旅与挑战 博主“山取”深入哀牢山,周围的环境突然变得异常安静,鸟鸣虫叫戛然而止,令探矿者感到了一种被未知生物盯着的恐惧。虽然他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但水底翻滚的气泡声让他心中充满了不安。许多人也对这种诡异的气氛表示了共鸣,纷纷猜测水下可能潜伏着更大的生物。 最终,他成功找到了目标矿石。他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探险的魅力与危险并存,成为了许多观众心中的“勇者”。 野景区风光虽好,但盲目跟随“网红攻略”擅闯,很有可能“仙境”变“险境”。 语文老师温馨提示: 云南未开发的哀牢山去不得,但是李白笔下天姥山的奥秘却值得我们深入,接下来让我们跟随“探险员”李白的脚步,安全地探秘天姥山。 链接时事———颜料师山取:探索哀牢山的神秘之旅与挑战 走进诗仙 解标题 知人论世 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诗风飘逸奔放、雄奇壮丽。 幼时(5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 知人论世 中国文人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少年游侠: 浪迹天涯,遍交好友 仗剑江湖,快意恩仇 中年游宦: 在朝为官,匡扶天下 济苍生安社稷,建不世之功 老年游仙: 功成名就,飘然而去 归隐山林,求仙学道 14岁 立志“安社稷”“济苍生” 25岁 仗剑远游,求仕无果 42岁 奉诏入京,供奉翰林 44岁 权贵排挤,赐金放还 54岁 安史之乱,从军报国 56岁 兵败流放,中途遇赦 61岁 再请从军,因病折回 62岁 病逝当涂 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此诗是诗人于天宝四年(745年),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与杜甫、高适游山东,在兖(yǎn)州话别,准备南游吴越时所作 。这已是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别(诗赠东鲁诸公)”。 吟:本意就是吟咏,也就是作诗,后来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的一种体裁。与“歌”“行”相仿,其音节格律较自由,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留别:临行赠言。“送别诗”和“留别诗”都写离别时的离愁别绪;送别诗是送者所作,留别诗是离者所作。 天姥:李白所梦内容,在地理上看,天姥山是天台山脉的一部分。 文体简介 注意区分留别诗与赠别诗: 留别诗和赠别诗有所不同。留别诗和赠别诗虽然都为送别类的诗词,但二者有着很多不同的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