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1557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5-09-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2320232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
  • cover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题目解读 重要名词 典客、典属国、大鸿胪、河西四郡、护乌桓校尉、羁縻州、提督四夷馆、九边、土尔扈特部、改土归流、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指的是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 指的是现今中国领土之内,各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之间的关系。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 壹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冲突与交融 【民族关系】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我国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国家关系】专门指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包括与近邻———东亚的朝鲜、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各国之间的交往,到16世纪逐渐扩展到美洲之间的交往。 华 夏 认 同 材料:中华民族在先秦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夏、商、西周,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第二阶段是春秋、战国,完成了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交融。春秋时代还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在战国时期已经认同于华夏;中原诸国也承认了秦、楚是华夏族的组成部分,与齐、燕、赵、魏、韩并称七雄,形成七个地区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沈长云《先秦史》 材料 “华夏作为族群、文化、国家政权,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发展。”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 中国历代王朝边疆少数民族区域治理方式 自主学习:梳理教材,结合所学,在地图上标注边疆管理的措施并归纳其特点。 南抚夷越设三郡 都护府、羁縻府州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屯戍 行省制 修长城筑九边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土司制 都司卫所 马市 都司、册封法王 茶马互市 和亲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改土归流 武力平乱 北击匈奴筑长城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册封 土司制 收复台湾 《尼布楚条约》 天可汗 民族关系多元化、边疆治理多样化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政府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居延汉简》所见“屯戍” 茶 马 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互动 屯 戍 农耕经济模式的移植 材料1:(屯田卒)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材料2:通过所谓的“茶马贸易”中原获得了紧缺的马匹,西北少数民族茶叶依赖中原地区的供给,中央王朝因茶叶而掌握了“华夏边缘”地区的命脉。 ———杜君立《历史的慰藉》 屯田生产促进边疆开发 军事防御维护统治 互补互利 中央集权加强 一、汇聚之源:经济交往的再审视 思考:据材料1、2,分析汉代屯戍和明代茶马互市政策发挥了什么作用? 经济向心力形成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经济基础 作用:经济:开发边疆,降低军费开支; 军事:抵御匈奴,稳定边疆 民族:推动民族交往融合,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二、汇聚之力:制度设计的再审视 1.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 (1)中央: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地方:在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军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汉朝: 秦: (1)设官: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管理:①军事打击和行政管辖 南抚夷越设三郡 北击匈奴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 大鸿胪 材料1:乃分处(匈奴)降者于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属国。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经略西南到开拓西北 材料2:(西域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 ———《汉书·西域传》 因俗而治 内外协同,军事防御为主 据材料1、2分析汉代边郡和都护制度的特点? 思考:读图分析,汉代相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