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三月桃花水》教学设计 设计特色: 本课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散文,结构精巧,句式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结合文本自身特点,采取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积累。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以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自读自悟为主,教师只针对疑难之处进行适当点拨,引领学生逐步深入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更真切地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课文简析: 《三月桃花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著名诗人刘湛秋用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生动画面,展现了乡村生机盎然的景象。开篇以两个疑问句总起,语言整齐,节奏明快,为全文奠定了主基调。接着抓住了三月桃花水的声音和光芒进行了细化描写,既不露痕迹地回应了开篇的问题,又充分展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丽。最后,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呼应开头。 教学目标: 1.认识“绮、谈”2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和”。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重难点:读出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与赞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理解“桃花水”。 (1)交流:在预习过程中,你们了解什么是“桃花水”了吗? (2)质疑:既然“三月桃花水”就是指“春水”,为什么不直接说“春水”呢? (3)小结:每当桃花盛开的时候,春水渐涨,所以人们喜欢把春水叫做“桃花水”。这样的名字似乎更有诗意,让人一见就能想象到“桃花流水”的动人画面。 (4)读课题,读出美美的诗意———三月/桃花水。 2.补充资料,了解作者。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文字自然、亲切、优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 板块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指名读词,相机正音。 铃铛 绮丽 应和 纤细 谈心 纤细 如雾如烟 “铃铛”是个轻声词;“绮丽”和“纤细”的读音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影响。 重点指导结合语境和字典,学习多音字“和(hè)”。 和【hè】:①和谐地跟着唱。 ②依照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 2.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1)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语句,想一想课文围绕“三月桃花水”写了哪些内容。 (2)集体交流,梳理脉络,形成板书。 重点指导借助第3段和第5段这两个关键句,梳理中间的部分围绕“春天的竖琴”和“春天的明镜”展开描写,从而理清文章的三部分内容。 春天的竖琴 三月桃花水 叫人多沉醉 春天的明镜 板块三: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1.聚焦“提示”,明确任务。 2.朗读句子,想象画面,体会优美的句子。 学习活动: 1.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优美的语句。 2.选择最喜欢的一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画面。 3.集体交流,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用“我最喜欢的句子是……读着这个句子,我仿佛……”方式进行交流。 预设1: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1)学生朗读句子,汇报想象的画面,选择同一个句子的同学进行补充。 (2)变换形式,读出节奏。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 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3)小结:这样整齐的短句结构,读起来不仅节奏明快,而且展现出一幅动态的画卷。 预设2: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1)学生朗读句子,汇报想象的画面,选择同一个句子的同学进行补充。 (2)引导交流,体会拟人手法:在作者眼里,这桃花水还仅仅是水吗? (3)欣赏桃花流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