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摆脱依赖的襁褓》教学设计 课题基本信息 课题 《摆脱依赖的襁褓》 学科 心理健康教育 年级 八年级 单元 第四单元 版本 北师大版 册别 上册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本课通过案例“小雅依赖父母和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依赖的危害,强调提升自信、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内容涵盖案例分析、心理导航、实践活动和体验课堂,旨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独立意识和责任感。 2.学生情况分析:八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渴望独立但尚未完全摆脱依赖习惯,部分学生存在学习、生活过度依赖他人的现象。需通过实践和反思,引导其认识到依赖的负面影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探究式、互动式、合作学习、学科实践。 4.信息技术(配套课件)准备:多媒体(PPT课件、网络资源、人工智能等) 2.学习目标与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目标 评价内容与方式 1.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依赖行为的定义和具体表现(如逃避责任、缺乏自理能力)。 2.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制定切实可行的《独立计划书》,包含每日可执行的具体任务(如洗碗、整理物品)。 3.情感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撰写“自立宣言”和分享“成长里程碑”,树立“独立自主”的价值观。 技能实践 1.《独立计划书》是否包含具体、可量化的目标? 2.在“实战过关”活动中,学生是否能提出自主解决方案(如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任务评价:教师批改《独立计划书》,关注目标合理性(如“每天洗碗”是否可行)。-活动观察: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现(如是否主动发言、逻辑是否清晰)。 3.学习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突破方法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依赖的危害:学生需理解依赖行为对独立性、责任感、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 2.难点: -理论转化为行动:学生可能理解依赖的危害,但难以长期坚持独立行为(如中途放弃《独立计划书》)。 -克服心理依赖:部分学生因缺乏自信,遇困难时仍倾向于依赖他人(如直接抄作业)。 依赖的危害 1.案例分析法:通过小雅故事引导学生讨论依赖后果。 2.对比教学:展示独立学生案例(如“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对比依赖与独立的结果差异。-分组讨论:“小雅如果坚持独立,生活会有哪些变化?”-角色扮演:模拟“依赖版小雅”和“独立版小雅”的不同结局。 独立能力培养方法 1.任务分解法:将《独立计划书》拆解为“每日一小步”(如第一天洗碗,第三天整理书桌)。 2.榜样激励:邀请高年级学生分享独立经验(如如何平衡学习与兴趣)。-学生填写计划书时,教师提供模板范例:“目标:每天洗碗;奖励:周末看一集动画。”-播放视频《我的独立日记》,展示他人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 4.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 教师展示图片中的小雅故事片段(如“小雅不愿排队打饭、不洗衣服、宿舍扣分后跑回家”)。 - 提问:“小雅为什么跑回家?如果你是她,你会怎么做?” 2. 学生讨论: - 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依赖行为的看法。 3. 教师总结: - 归纳依赖的常见表现(如逃避责任、缺乏自理能力),引出课题:“摆脱依赖的摇辗”。 - 通过真实案例引发共鸣,激发学生对“依赖”问题的关注。 二、新课讲授(10分钟) 师生活动: 1. 分析依赖的危害: - 结合“心海导航”内容,讲解依赖的负面影响: - 丧失独立能力(如小雅无法适应宿舍生活)。 - 责任感缺失(如连累宿舍扣分)。 - 人格缺陷(如缺乏自信,过度依赖他人决策)。 2. 解决方法指导: - 第一,认识危害:通过小雅案例,强调“依赖=放弃自我主宰”。 - 第二,提升自信:结合“方法指南”,举例说明如何独立完成作业、主动承担班级任务。 - 第三,自我管理:讲解目标、时间、金钱管理(如制定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