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青春如诗如画,是毛泽东笔下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所展露的昂扬奋发,也是闻一多所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所体现的甘心奉献。有人用情感书写青春,也有人用行动书写青春。然而,当青春与战火、硝烟交织,那些英勇无畏、激昂壮丽的青春故事该如何书写?我们又该如何去领悟其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百合花 茹志鹃 ·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 生平经历:幼年丧母失父,家庭贫困。1943年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军区话剧团、文工团工作。1955年转业到上海,任《文艺月报》编辑。1958 年3月,在《延河》月刊发表短篇《百合花》,标志着她的艺术风格开始形成。 代表作品:《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和《百合花》。 作品风格: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小视角反映大主题。 走进作者 小视角反映大主题的作家 写作背景 “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反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有每天晚上,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确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茹志娟《<百合花>的写作经过》 小说 三要素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1、人物形象 2、情节 3、环境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C、高潮:矛盾冲突尖锐、紧张,决定矛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借助他人的议论或评价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文体知识 读正字音 撂(liào) 讷(nè) 憨(hān) 讪(shàn)磕(kē) 瞅(chǒu) 拗(niù) 虔(qián)忸怩(ni ní) 小说阅读要点 1. 理清情节 3. 分析环境 4. 概括主旨 2. 认识人物 整体感知 一、阅读文章,概括文章内容。 1、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发生了哪些事件? “我”、小通讯员、新媳妇 (1)通讯员送“我”去前沿包扎所 (2)通讯员随"我"借被子 (3)通讯员救人牺牲 (4)新媳妇献被子 人物 主要事件 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2、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尾 (1-23)通讯员带路护送我去包扎所。 (24-43)通讯员随“我”借被子,新媳妇和“我”一起在包扎所救护。 (44-57)通讯员为救人而牺牲。 (58-59)新媳妇献出自己的新婚被子。 带路 借被 牺牲 献被 A、正面描写: B、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塑造 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借助物象衬托 借助环境烘托 借助他人的议论或评价 人物形象 原文情节 描写手法 形象特征 (7段)“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厚实实的肩膀, 穿一身洗淡了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 外貌 青春阳刚朴实无华 (8段)“见我挨他坐下,局促不安;问他话时脸涨得通红;(21段)“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 神态、动作 紧张羞涩 质朴纯洁 (17段)“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动作 高度责任感 善解人意 语言 高度的革命热情 不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