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几个阶段,除西晋外都处于分裂状态。尽管战火连绵,政局动荡,但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发展,南方的开发初见成效,文化领域也有不少重要成果。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发安史之乱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思维导图 东汉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隋朝 东晋 (317-420) 魏 蜀 吴 (220-280) 西晋 (266-316) 北方民族交融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宋 齐 梁 陈 南方经济发展 北人南迁 五胡内迁 (304年-439年) 十六国 (351年-394年) 前秦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时空坐标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隋朝建立 魏国建立 定都洛阳 东汉时期 三国时期 两晋时期 东晋建立 蜀国建立 定都成都 北魏统一北方 孝文帝迁都洛阳 南北朝时期 公元 494年 公元 581年 公元208年 公元220年 公元 221年 公元 200年 公元266年 公元280年 公元317年 公元 420年 公元 439年 公元 229年 公元 589年 吴国建立定都建业 西晋建立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东晋灭亡 263年 魏国 灭蜀汉 316年 西晋 灭亡 隋朝统一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一、三国与西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军阀混战 政权 户数 人口 军队 魏国 约66万户 约443万人 估计40万人上 吴国 约52.3万户 约230万人 约23万人 蜀国 约28万户 约94万人 约10.2万人 魏国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强 ▲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 一、三国与西晋 三国鼎立 孙权在建业称帝,史称东吴 曹魏权臣司马昭 发兵灭蜀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29年 266年 280年 263年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曹魏) 220年 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汉 221年 局部统一 东汉灭亡后出现三国鼎立局面,随后西晋短暂统一。 学习聚焦 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民族交融 ▲西晋分封宗室 西晋短暂统一 ▲西晋时期全图(281年) 材料一 晋武帝以魏氏孤立无援的弊害作为警戒,因而大封宗室,赋予他们职权。晋武帝又诏告诸王可以自己选择封国中的官吏。———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封国势力逐步强大威胁中央统治 大封同姓诸王(分封制) ▲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南下,出现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 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材料一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 王八之乱 五胡内迁 羌qiāng 匈奴 鲜卑 羯jié 氐dī 鲜卑 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