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寒 至 秋 浓 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主题班会之寒露 露 意 寒露创意手工 05 关于寒露古诗词 04 寒露的传统习俗 03 寒露节气三候 02 寒露的由来 01 目 录 寒露的由来 01 寒露的由来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 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此时的气温较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原先地面上晶莹的露水将凝未凝,皎白成霜,带有点点寒意,故而得名。 伴随“寒露”而至的浓浓秋意,北方层林尽染, 南方蝉噤荷残,正是最为五彩斑斓的深秋时节。 寒露的由来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七个节气 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经常在10月7日到9日之间到来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 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滤 寒露节气三候 02 寒露节气三候 一候鸿雁来宾 “来宾”是飞来旅宿的意思,寒露时最后一批大雁带着刚学会飞翔的小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躲避寒流,向南迁移。 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深秋天寒,雀鸟稀少,甚至不见了,海边出现了很多蛤蜊,贝壳上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相似,古人误以为是雀鸟入水变成的。 三候菊有黄华 黄华指菊花,古代“华”同“花”,意思是,寒露时节,菊花已经开出金黄色的花。 寒露节气物候现象 意思是,此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 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 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 “菊始黄华”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 寒露传统习俗 03 寒露传统习俗 01.登高 因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民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民俗。 02.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斗蛐蛐儿的高潮期。一般听见蛐蛐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寒露传统习俗 03.钓秋边 寒露时节,在江南地区由钓鱼的习俗,因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 04.吃花糕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寒露传统习俗 05.吃芝麻 寒露节气一般与重阳节在时间上相近,因而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06.观红叶 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关于寒露古诗词 04 关于寒露古诗词 寒露诗歌 《寒露》(左河水) 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 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关于寒露古诗词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 (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凝空流欲遍,润物净宜看。 莫厌窥临倦,将晞聚更难。 寒露创意手工 05 寒露创意手工 一起来做创意手工 寒露创意手工 一起来做创意手工 寒 至 秋 浓 露 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