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839

14.1 故都的秋 同步精选练(含答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4775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4.1,故都,同步,精选,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1 故都的秋 一、单选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歧韵(zhī) 一椽(y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B.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C.普陀山(tuó) 点缀(zhuì) 陪衬(chèn) 夹袄(ǎo) D.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____。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____。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____,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A.点缀 感觉 落魄 B.点染 触觉 落寞 C.点缀 触觉 落寞 D.点染 感觉 落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奇景等五幅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来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天的不同,突出北国秋味。 B.文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表明无论中外,有情趣的人类总能对秋产生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也为文章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C.文中最后写南国的秋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北国的秋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形象具体,对比鲜明,有生活味。 D.文章开头点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奠定了文章的基调;结尾段照应开头、直抒胸臆,表达出对北国秋天的喜爱和眷念之情。 5.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做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充实的思想感情。 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观,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 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对“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 D.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了深远的思绪和孤独感。 二、填空题 6.填空。 郁达夫,原名   ,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   。后来,郁达夫参加了   。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   、   、《出奔》等。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塑造了一个   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领略    潭柘寺    一椽    房檩    落蕊    细腻    平仄    廿四桥    三、语言表达 8.仿照例句,以“冬天”为描写对象,写段话。 例句:有人感叹秋天,因为她的萧索,仿佛伤感和落寞的人生;有人赞美秋天,因为她的高阔,犹如沉稳而博大的胸怀。 仿写:    9. 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