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4955

6.1《芣苢》课件(共42张PPT)

日期:2025-09-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462007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芣苢,课件,42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 《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摄”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衰衰,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两首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芣苢》重章叠唱,回环往复,令人神往;《插秧歌》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学习时可反复诵读,认真体会。 学习提示 《诗经》简介 走近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时代,起初称为《诗》。因收录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诗经 六义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创作诗歌,讽刺现实,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描写朝会宴会,一般看作“正声”。《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宋)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 六义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嘉《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邶风˙击鼓》所言“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很直接、很热烈地将自己的誓言表达出来。 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魏风˙硕鼠》通篇用比。 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鸣叫”来起兴。 (三)《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与史诗 内容以祭祀祖先、追溯部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的丰功伟业为主。《大雅》中《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记述了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周族发祥的历史。具有史诗特点。 2.农事诗 主要描写农业活动。代表作品《豳风·七月》。 3.宴饷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这类诗歌是稳固的宗法社会的产物。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则加以讽刺。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末期,政局动荡,王室衰微,社会矛盾加剧。抒写愤懑,抨击现实的怨刺诗在这种背景下大量出现。此类作品遍布于二雅和国风中。 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士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