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6384

15.《金色的草地》 说课稿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969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金色的草地,课稿
  • cover
《金色的草地》 说课稿 一、说教材:于朴素文字中见诗意栖居 《金色的草地》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文,它是“自然之美”与“童真之乐”的合奏曲。课文以孩子的视角,将两件寻常事写得妙趣横生:一是兄弟俩在蒲公英丛中吹绒毛嬉戏,二是“我”发现草地随蒲公英开合变色的秘密。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却像蒲公英的绒毛般轻盈,带着泥土的清香与童年的温度。 从“诗意语文”的角度看,这篇课文有三重“美”值得挖掘: 1.意境之美:“金色的草地”不是静态的画面,而是流动的风景———晨光中是“金色的海洋”,暮色里是“绿色的绒毯”,蒲公英的开合为这片草地赋予了“会变魔术”的灵性,这是自然馈赠给孩子的诗意剧场。 2.童真之美:兄弟俩吹绒毛时“装着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的小把戏,不是刻意的表演,而是孩童最本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依赖复杂的玩具,只源于与自然的亲密互动,恰是现代孩子最需要触摸的“朴素的幸福”。 3.智慧之美:草地变色的秘密,本质是“观察”带来的惊喜。课文没有直接说教“要观察自然”,而是通过“我起得很早去钓鱼”的偶然发现,让孩子明白:自然的诗意,藏在“愿意停下来、静下心”的眼睛里。 作为三年级第一单元“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精读课文,它承接了低年级对自然的感性认知,又为高年级“体悟自然与生命的关联”埋下伏笔。对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而言,课文里的“蒲公英”“草地嬉戏”或许是熟悉的,但“从日常中发现诗意”的思维,需要我们用“诗意语文”的方式慢慢唤醒。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让目标生长出诗意与温度 依据课标对第三学段“积累语言、体味情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的要求,结合“诗意语文”“以文载情、以情启智”的理念,我设定了三维目标,力求让知识、情感、思维在诗意中交融: (一)基础目标:在识字写字中触摸文字的“形与意” 1. 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尤其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画面感”———蒲”字的“艹”像蒲公英的茎叶,“英”字的“艹”下藏着“像小花朵般的光彩”,让识字不再是机械记忆,而是与事物的“初见之喜”。 2. 会写“草地、蒲公英”等11个词语,能将词语放进“诗意语境”中理解,比如“蒲公英”可以是“草地里的小伞兵”,“金色的草地”可以是“阳光织成的地毯”。 (二)能力目标:在朗读品读中走进文本的“情与境”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语调的轻重、语速的缓急,读出兄弟俩吹绒毛时的“俏皮”,读出发现草地变色时的“惊喜”。 2. 初步体会“一本正经”“假装打哈欠”“起得很早”等词语的表情达意作用,明白文字背后藏着的“孩子气”与“观察力”。 (三)情感与思维目标:在体悟中建立与自然的“心与心” 1. 感受金色草地的“神奇之美”与童年嬉戏的“纯粹之乐”,愿意像课文中的孩子一样,用“童心”看待身边的自然景物。 2. 萌发“主动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秘密”的意识,懂得“自然的诗意,藏在每一次认真的凝望里”。 (四)重难点:于“具象”中品“抽象”,于“快乐”中悟“智慧”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品读文字时,真正“走进”金色草地的情境———既能看见“蒲公英飞扬、草地变色”的画面,又能触摸到“兄弟俩的笑声、发现秘密的欢喜”,从而发自内心地爱上自然、享受生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跳出“课文讲了一个故事”的浅层认知,理解“草地变色的秘密”不仅是科学现象,更是“观察”带来的精神收获———让“主动观察”从“课文要求”变成“内心渴望”,让“发现自然”成为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 三、说教法学法:以“诗意”为桥,让学生成为文本的“同路人” 王崧舟老师说:“教学方法的本质,是让学生与文本相遇、与自我相遇的路径。”基于这篇课文的“童真”与“诗意”特质,我将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