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密★启用前 2026届高三9月阶段性调研检测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姓名: 辰轩 语文试卷 考场: 考号: 座位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已的姓名、考生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辰轩学府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时,只上交答题卡, 本试卷共9页,24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生考式顺利★ 一、 阅读(67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 问:在您心目中,文化是什么?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答:文化,在我眼里,就是祖祖辈辈积拨下的那堆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就不知自个儿是谁, 较之通常说的“发展”“前进”,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个尾巴。它是一种反 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 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 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①。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东西越稀少,光阴把它们淹没了。老 建筑、老街区、老字号、老报刊、老电影、老唱片、长者、古董、博物馆、线装书、繁体字…· 都是“老”的载体。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正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 都是非正常死亡,现代中国的破坏力太强。尤其是1949年后,“破旧立新”和“反封建迷信”, 把无数珍贵的“老”扔进了废品站和火堆里。如今,城市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 铲倒、被篡改,建起了复古街。 慢就是舒缓,即耐心、从容,对细节的迷恋。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 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 匆匆、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都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 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语文试卷第1页(共9页)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文化是“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意在强调文化具有制约盲目、防止时代 发展脱缰的反向力量,并非是阻碍时代发展。 B.对于国学热,作者认为国人是为了寻找精神依托,让游荡的精神有所搭乘,这种需求 有其合理性。 C.文中画横线处的“天真”是指古代文化、古人精神中纯美、质朴的部分,体现作者对 这种特质的欣赏。 D.诸子经典的书写有特殊性,用字省,信息库富饶,故每个时代和个人能从中挖掘符合 自身需要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举墨西哥山地民族“走一段即停下休息”的规矩,能够论证“我们停不下来,只 好以‘更快’代替‘快”的观点。 B.文中引用朋霍费尔的预言,是为了展望未来文化发展的理想状态,与当下“快节奏、 重技巧”的现状形成对比,强化对文化本真的追求。 C.文中描述读《诗经》“心很安静、很自由”,读明清小品“像穿睡衣的感觉”,运用 比喻、夸张手法,突出经典阅读带来的独特精神体验。 D.古人的书简如“聚宝盆”,后人可以无限挖掘,这意味着古人的智慧已经涵盖了现代 社会的所有问题和需求。 3.根据上下文语境,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语义连贯完整,每处不超 过20个字。(2分) 4.文中提到“文化虽然老,却是最永恒的时尚”,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4分) 5.本文对传统文化“老”与“慢”的坚守,与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