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2.图中A—B—C自然带的分异规律是(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沿纬度方向的分异 D.地方性分异规律 陕北森林草原区长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的同时,坡面土壤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下图示意该区域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甲代表的植被类型是( ) A.针叶林 B.荒漠草原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4.影响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降水 5.推测该区域坡面植被的变化趋势是( ) A.林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增加 B.林地面积增加,草地面积减少 C.林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减少 D.林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加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山可能位于( ) A.武夷山 B.天山 C.喜马拉雅山 D.长白山 7.该山南、北两坡的雪线高度不一致,关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南坡气温高,降水少,雪线高 B.北坡气温高,降水多,雪线低 C.南坡气温低,降水多,雪线高 D.北坡气温低,降水少,雪线低 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下图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吴淞江北岸为杨柳,南岸为芦苇,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9.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 ①坡向 ②水分 ③热量 ④土壤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研究表明,季风的强弱变化会影响高山林线位置的变迁。下图示意距今6000年以来秦岭太白山高山林线的位置和物种组成随季风强弱的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该时期林线位置变化的季风类型及主要因素是( ) A.夏季风、水分 B.冬季风、热量 C.夏季风、热量 D.冬季风、水分 11.该地区林线以上耐旱物种的特点有( ) ①树干低矮弯曲 ②生长速度较快 ③储水组织发达 ④林木稀疏分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某小组以小兴安岭西南边缘某黑土区坡度为3°的凹形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坡位(左图)表层(0~20cm)和亚表层(20~40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右图),发现侵蚀作用导致土壤有机碳随流水迁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坡耕地选择顺坡垄作的原因是( ) ①降水强度大 ②降水分配均匀 ③地势平坦 ④植株接受光照面积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3.坡下土壤有机碳总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坡位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沉积作用强 C.土壤含水量低 D.微生物活跃 14.坡下亚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表层的主要原因是( ) A.亚表层生物量大 B.淋溶淀积作用强 C.表层侵蚀作用强 D.地下径流作用强 如图为我国某山脉东段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该山脉是( ) A.阴山山脉 B.天山山脉 C.横断山脉 D.祁连山脉 16.该山脉东段下列植被类型分布区中,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是( ) A.山地草原 B.高山冰雪 C.高山灌丛草甸 D.山地荒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共52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