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7664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1次 大小:67352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4.1,故都的秋,课件,34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理清本文的脉胳结构。 2.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3.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学习目标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而充满生机的,因而许多人都喜爱春天,不少人写过赞美春天的文词;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再别康桥》中,漫步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党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杭州,过着游山玩水的隐逸生活,这期间,作者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散文。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他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 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期间,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同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很大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23年至26年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参与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12月发表《迟桂花》,1933年移居杭州后写了不少山水游记和诗词,1935年发表《出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南洋,坚持抗战。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作者简介: 6 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传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 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 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 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 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 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有时 流露出颓废的色彩。 作者简介: 7 故都的秋=北平的秋? 落日故园情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故垒萧萧芦荻秋 “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其中也饱含了深切的思念、眷恋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解题: 思秋 1、2 故都之秋清、静、悲凉 江南之秋色味不浓,赏玩不足 恋秋 13、14 绘秋 3-11 议秋 12 虽国有异,秋感略同 故都之秋,别有深味 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浓 直抒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清、静、悲凉 (秋景图) 文章结构思路 令人向往 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抒发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喜爱和赞美之意 ,又寄寓了作者忧伤与落寞之感。 文章主旨 思考题: 1到2段用对比手法写了北国、南国之秋怎样的感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①北国之秋感受:“清”、“静”、“悲凉” 向往:“想饱尝一尝” ②南国之秋感受:“慢”、“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