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7785

11.2《与妻书》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2次 大小:1723929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2,与妻书,课件,26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林觉民 林觉民 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1900年考入全闽高等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在城内七星君庙作演讲,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大学堂一个学监夹在人群中,听后也悄然感叹:“亡大清者,必此辈也。”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1907年留学日本,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加入同盟会,多次演讲,听着无不感到。 回国革命———参加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参加广州起义时受伤被俘,仍在提审期间宣传革命,5月3日英勇就义。 (1887-1911) 人物简介 陈意映(1891—1913) 螺江陈氏十九世孙女,是清代名宦陈若霖的后代,其父是举人陈元凯,幼年受庭训,耽诗书好吟咏。尝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因丈夫林觉民在1911年3月的黄花岗起义中壮烈牺牲,无法承受丧夫之痛的沉重打击,一度意欲轻生。在林觉民父母的跪求下,她才强忍悲伤、痛苦地活下来,但终因悲伤过度,在1913年病逝,年仅22岁。长子林伯新,9岁夭折;次子林仲新,由祖父带大。《与妻书》为林仲新所珍藏,1959年他作为珍贵文物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牡丹亭》 林觉民是林徽因的堂叔,林觉民去世的时候,林徽因七岁。 林觉民牺牲后,其父林孝颖将闽县老宅出卖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带着十一岁的孙女住进杨桥巷17号。这个小女孩叫谢婉莹,即后来的冰心。 写作背景 清朝末年,清政府极其腐朽无能,对帝国主义屈辱投降,连年赔款割地,对人民则加重剥削压迫,因而激起了人民的反抗。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分地权”十六字纲领。在我国南方,“中国同盟会”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写作背景 1911年4月初,黄兴、赵声等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酝酿了广州起义。同盟会日本总部派遣林觉民回国协助起义。 4月27日,黄兴率领一百人攻入总督衙门,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黄兴等起义勇士即与清军展开激战。因与敌人兵力悬殊,起义将士大部分牺牲。黄兴仅率少数人突围。事后,广州民众收拾烈士遗骸七十二具,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百年情书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林觉民 文题解读 《与妻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即1911年4月24日(夏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写给妻子陈意映的,又称《绝笔书》、《寄妻绝笔书》。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文体知识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写信时要特别注意书信的格式: 1.暌违日久,未悉近况,拳念殊殷【释义】(好久不见,不知道近来如何,对你的想念十分殷切) 2.见字如晤,展信舒颜。【释义】见了这封信,就好像亲自见到我一样,希望你能够展露笑颜。 3.久违芝宇,时切葭思。【释义】很久没有看见你的样子,内心十分想念。 4.得书之喜,旷若复面。【释义】收到你的信,心境开阔明朗,好似与你再次见面了一样。 5.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释义】来信已看过,文辞精深美妙,对浅陋的我颇有启发。 6.惠书敬悉,甚感盛意,迟复为歉。【释义]书信已看到,深感你浓厚的情谊,复信较晚,十分抱歉。 7.久慕鸿才,冒昧致书,以求教诲。【释义】仰慕您的才华很久了,今天冒昧给您写信,希望得到您的指导。 古代书信的提称语 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对象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台端、台甫等,这类词语为提称语。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