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选文情况 曹操对“天下归心”的渴望,陶渊明“复得返自然”的淡泊,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 李白驰骋想象的豪迈,杜甫登高望远的悲凉,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慨叹,表现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 苏轼、辛弃疾词的豪放,李清照词的婉约,则展示出宋词不同的审美追求。 魏晋 古体诗 唐诗 宋词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 学习本单元,要逐步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单元学习目标 写作任务 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导语 ? 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骂名最多 政治上最得意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 失败得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他是谁? 短歌行 高中语文教材 必修 上册 1.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赏析诗歌比兴、用典手法的艺术效果,体会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分析“忧”的内涵,结合曹操生平及其作品感受诗人形象。 4.感受诗歌的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体会并学习曹操求贤若渴、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学习目标 军事功绩 屯田;兴修水利;用人唯才 政治家 文学成就 讨董卓;灭袁绍; 统一北方 “建安风骨” 的领袖 军事家 文学家 政治措施 谁能介绍一下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统一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也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世称“魏武帝”。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 知人论世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太祖运筹演谋……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 《三国志》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汉末名士许绍《魏书》 “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太宗 ———鲁迅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苏轼 众说纷纭话曹操:名人眼中的曹操 “建安文学与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指汉末建安至魏初的文学,以诗歌成就最高。代表作家:“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祯) 建安诗人大都经历了汉末的离乱,所作诗歌主要是因事而发,悲壮慷慨,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内容或反映社会的动乱,或抒发国家统一及个人建功立业的抱负,具有“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一独特的风格使得它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文学常识 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 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83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57岁的曹操有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立志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 当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面对战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