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8410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共23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1435068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不忍人之心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孟子论证的梳理与评价 一、教学目标 明晰本文的论证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能从逻辑思维和历史语境两个维度评价孟子的这段论证 01 03 梳理论证 1.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是怎样的?请梳理。 在群雄逐鹿、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孟子以磅礴的气势与雄辩的笔力,写下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乱世中的人性点亮了一盏“性善”的明灯,试图为社会的道德重建找到坚实的基础。然而,穿越千年的文字,其逻辑是否依然严密无瑕?它所构建的“善”的世界,是真实的普遍人性,还是一种崇高的理想? 评价论证 原文片段: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活动内容: 如果我们尝试用现实中的不同情境去检验“人皆有恻隐之心”这一说法,会发现什么? 一个论题至少要包括主张和理由两个方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对于人性本质做出的判断。为了论证这个命题,孟子举出了“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的论据。那么,这个论据能否支撑这个命题呢? 第一部分:举例———单一个案能否论证普遍原则? 明确: ①首先,我们应该追问作为事件主体的“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从后文孟子所说的“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可以看出,这里的“人”应当是有着一定行为判断和行为能力的人,他可以是成人,也可以是孩童,但一定是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以一个具有了社会属性的人的行为作为判断人的普遍天性的论据,显然是不能够成立的。 第一部分:举例———单一个案能否论证普遍原则? ②对此,我们可以反向思考,如果这里的“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社会属性的自然人,例如刚出生不久的或者完全不懂世事的孩童乃至智力缺陷者,他们会对“孺子将入于井”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他们是没有道德判断的。因此,人类的道德属性是建立在道德判断、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人的天性中并没有道德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无善无恶的。 第一部分:举例———单一个案能否论证普遍原则? ③其次,我们抛开自然人,从具备社会属性的人的角度来看,道德是建立在人与人的交往基础之上的,没有抽离具体人际关系的道德行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人”和“孺子”是什么关系?有血缘关系,还是无血缘关系?是亲密关系,还是非亲密,甚至是敌对的关系?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但在真实的现实情境、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能保证看见者一定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吗? 第一部分:举例———单一个案能否论证普遍原则? 明确: ④现实情境越具体,人的行为就越有可能是多元的。因此以具体现象去类比抽象原则,必须考虑到是否存在反例。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道德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是亦善亦恶的。 综合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