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9027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教学课件) (共32张PPT+视频)

日期:2025-09-2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591378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 遵义会议 (1)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经过的地区和路线,了解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知道遵义会议的原因,掌握会议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历史解释)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悟长征精神。(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二、遵义会议 三、红军长征的胜利 壹·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一)红军反“围剿” 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震惊,1930—1933秋,国民党连续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四次大规模军事“围剿”。红军进行“反围剿”。 蒋手书“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围剿”红军手令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时间 国民党军 中央红军 领导人 战略战术 结果 第一次 1930.10 10万 4万 毛泽东 运动战: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各个击破。 游击战: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第二次 1931.4 20万 3万 第三次 1931.7 30万 3万 第四次 1933.2 40万 7万 周恩来 朱德 第五次 1933.9 50万 8万 博古 李德 制定违背根据地实际情况的“左”倾战略战术:以集中对集中、以堡垒对堡垒的阵地战 成功 失败 (一)红军反“围剿”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二)长征原因 1.根本原因:李德、博古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由于受“左”的影响,有一种倾向,就是不敢实事求是地讲敌人的力量。粟裕在回忆第五次反“围剿”时说,十九师是红七军团的主力,战斗力强,但没有见到过装甲车……部队一见到(国民党军的)两个铁家伙打着机枪冲过去,就手足无措,一个师的阵地硬是被两辆装甲车冲锋。 ———李志民《李志民回忆录》 “右”倾: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也不敢做已经可以做的事,主张稳妥、渐进的做事方式。 “左”倾:超越目前的现实与可能,去勉强地做现在的条件还不具备的事情的。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三)战略转移 中央苏区变得越来越小了。就像用盆子养鱼,鱼很大,盆子很小,养不活了。最后决定转移,进行长征。 ———叶剑英《长征的艰险历程》 1.开始: 时间: 1934年10月 地点: 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目的: 进行战略转移,保存革命力量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三)战略转移 2.受挫: 血战湘江 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陈树湘,湘江战役,壮烈牺牲。 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一、红军反“围剿”与战略转移 (三)战略转移 (3)转向: 博古、李德 毛泽东 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回顾长征》 渡过湘江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 贰·遵义会议 二、遵义会议 (一)概况 时间 地点 内容 意义 1935年1月 贵州遵义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2)在极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