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29517

湖北省宜昌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起点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36809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湖北省,语文,答案,PDF,试卷,考试
    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答案】B 【解析】B项:根据材料第二段相关表述可以推断出来。A项: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 埃及象形文字没有沿用至今,但不等于“没有遗迹存世”。C项:原文是“在古代,汉字曾 充当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但不意味着是“唯一的文字形式”。D项:“主要原 因”于文无据,原文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贸、文化、科技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和广泛,从 而推动形成了国际汉语学习的热潮”,可见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合作只是起到了“推动”作用。 2.【答案】C 【解析】根据原文7一9段的内容可知,A、B两项体现的是汉字的“典雅之美”,D项体现 的是汉字的“韵律之美”,只有C项体现的是汉字的“构形之美”。 3.【答案】①了解中华文化的人也就会越多②要对汉字作出正确的说解阐释(如答“对汉 字深入研究”之类亦可)③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如答“利用数字技术”之类亦可) 【解析】①处:由上文“世界上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多”可知,这里要填一个“…越…” 的句式,根据下文“这将有利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及本段话的中心意思,可以 明确此处应该表达“学习汉语汉字”和“推广中华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突出的是学习汉 语的人范围之广。②处:根据主语“汉字研究者”和下文“让汉字的文化内涵得到准确清楚 地表达”可以推知这里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准确解释汉字。③根据下文的具体做法可以推知 此处要填写的是现代化的传播技术。 4.【答案】①中心明确而突出(或“提问很有针对性”)。记者始终围绕“汉字(的魅力/之 美)与中华文化的关系”这一核心来提问,中心突出,不蔓不枝。②顺序合理,层层深入 记者先就汉字本身的生命力发问,再问及汉字所体现的中华文明之美,然后问汉字对促进人 类文明交流发展的作用,最后问汉字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应有的做法,富有层次感。(每 点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和整体风格的理解。选文是访谈节目的记录,问题是“提 问者”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记者的四次提问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根据选文出处中 “如何从‘汉字之美’认识中华文明”也可以看出),同时四个问题有着内在的递进关系。 5.【答案】①汉字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连,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故汉字也可以延续发展。(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象征”)②汉字本身具有强大的构造功能,可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③ 汉字是中华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使用面广,难以被取代。④汉字具有典雅之美、构型之美、 韵律之美,尤其是韵律之美,使汉字成为唯一的可以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字形式。⑤汉字在历 史上曾经是东南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⑥如果汉字拉丁化,不 利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每点2分,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信息的筛选、提炼和整合。设问情境是文本之外的一个真实情境, 但答案都可以从文中找到。汉字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主要是汉字本身的优势和魅力。而汉 字本身的优势和魅力在选文中有多处提及,把这些内容有条理地整合出来即可形成答案。 6.【答案】B 【解析】老人用漏水的勺子舀鱼,是为了放过小鱼,不要赶尽杀绝,体现“留余”思想。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细节及相关情节的分析理解能力。A项:引用的细节体现的是康 -1-宜昌市2026届高三九月起点考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 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