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第2课 翰墨之情 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了解了书法的发展顺序的基础上,解析《兰亭序》的点画、章法及情感美。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外在美的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的内涵结构。本课以学生能力的提升为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自主欣赏各类书法作品,并能表达自我的情感,从内容中了解书法创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 学情分析 中国书法整体属高雅艺术,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会有较大差异,这个差异既有个体上的,也有整体上的,个体上是有无接触学习过,整体上主要体现在学习差异。因此,本课的设计既有书法艺术的基础知识,也有深入解析的部分;既要顾及书法功底较好的学生,也要照顾尚未接触过书法的学生,让学生在有选择的不同层次下进行学习。 核心素养目标 1.审美感知:了解《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之美,并从中领悟书法的文化意蕴 2.艺术表现:通过经典书法作品的欣赏与字例分析,体会并表现出书法的艺术形态。 3.创意实践:亲自参与欣赏学习,体味书法,完成书法艺术展览。 4.文化理解: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之美、书法之特点,增加对书法这一祖国优秀传统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 难点:理解书法艺术的内在情感美,并能达成共鸣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砚台(墨盒或者白瓷盘)等 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思考,对话与活动,鼓励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视频欣赏《书法妙不可言》。 师:书法经过历史的研磨发展至今,在一笔一画间可以表现出人生的道理。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书法的发展演变,书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表现其艺术之美呢 今天就让我们从古文笔下体会书法的意蕴,感悟翰墨之情。 板书:翰墨之情 设计意图:以问题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置身情境。 二、深入探究:纯粹行书之美 (一)回顾新知 展示图片,回顾书法的发展脉络。 书法发展脉络:甲骨文 篆 隶 草 楷 行 师:我们都了解了书法的发展脉络,知晓了每一种字体的形式。在这些变化字体中,行书以其飘逸自然的书写风格独树一帜。那么这种字体到底有什么魅力,以其来了解一下纯粹的行书之美。 (二)《兰亭集序》王羲之 1.三大行书 展示图片三大行书。 活动思考:你知道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三篇行书是什么吗 学生讨论回答。 师介绍: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称为“中国三大行书”。其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为何被誉为“天下第一”,让我们一起从字形、线条、布局等方面去欣赏《兰亭集序》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通过三大行书的对比欣赏,使学生更加进一步了解《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中的地位。 2.走进作者: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今属山东) (1) 303年 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是王旷的第二个儿子,出生时,正值“八王之乱”,西晋王朝岌岌可危 (2) 325年 在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下,王羲之起家秘书郎。王羲之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以更多的时间继续勤习书法。 (3) 353年 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众人之《兰亭》诗汇成诗集,王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集序》。 (4) 361年 王羲之卒于会稽金庭(今浙江省绍兴市),葬于金庭瀑布山。 设计意图:无论是欣赏绘画作品还是书法作品,作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对王羲之的认识,明白《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欣赏《兰亭集序》做铺垫。 3.赏兰亭之美 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