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对比中悟情感 于对比中悟表达 ———《母鸡》教学设计 14.母鸡 设计特色: 课文围绕“一向讨厌母鸡”到“不敢再讨厌母鸡”这一情感变化主线展开描写。教学中,引领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母鸡的特点;在对比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借助变化的原因,感悟文章“赞颂母爱”的深层主旨,学习“先抑后扬”的表达方式,从而落实“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这一语文要素,为“写自己喜欢的动物”打下基础。 课文简析: 《母鸡》是“可爱的动物朋友”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前文《猫》同属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以作者对母鸡由“讨厌”转变为“敬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通过具体事例清楚地阐明让他改变的原因,在简洁朴素的语言中塑造了一位“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伟大母亲”的形象,表达了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对母爱的崇敬以及赞颂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疙、瘩”等10个生字和多音字“恶”,会写“讨、厌”等15个生字,理解“讨厌、理由、细声细气、心事”等词语。 2.默读课文,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与赞颂,学习“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3.与《猫》一文进行比较,体会表达上的异同。 教学重难点:默读课文,在对比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与赞颂,学习“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回顾前文,揭示课题。 在老舍的笔下,大猫性格古怪多变,而刚满月的小猫则淘气无比,但它们都深得老舍先生的欢心,字里行间满溢着喜爱之情。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2.交流印象,形成期待。 (1)板书课题,交流:生活中,母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板块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分行读词,纠正读音。 成绩 疙瘩 可恶 没完没了 一声也不哼 一撮儿毛 这点儿 一点儿 挺着脖儿 挺着身儿 汤圆儿 欺侮 趁其不备 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 第一行:“成绩”“疙瘩”都是轻声词,“哼”是后鼻音。重点指导学习多音字“恶(wù)”,并给它的另两个读音“ě”和“è”组词。 第二行:回顾儿化音发音方法———儿”字不发言,在前一个字后面加卷舌动作。 点拨:儿化音多出现在北方方言中。老舍先生是地地道道北京人,生活环境和语言习惯对他的作品风格影响深远。 2.回顾方法,理解词语。 引导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欺侮”;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一撮儿毛”;借助突破重点字理解“如怨如诉”和“趁其不备”———怨:哀怨;诉:倾诉;备:准备 3.紧扣难点,指导书写。 “孵”为形声字,左边的“卵”是形旁表示意思,右边的“孚”是声旁,表音。写的时候注意紧凑。 “警”字上下结构,上面部分左右两边要紧凑,下面的“言”横画之间的距离要均匀、紧凑。 出示“戒”的甲骨文图片,解析字理———上面表示武器———戈,下面的是两只手。两手持戈,表示戒备森严。 4.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1)自由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并在句中圈出关键词。 (2)集体交流,梳理脉络。 我一向讨厌母鸡。 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鸡雏的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结合学生交流,引导默读找相应的自然段,形成板书: 1305560165735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1—3段) (4-10段) 板块三:合作探究,体会特点 1.交流:文中哪一句话直接概括了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原因?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他有了一群鸡雏。 聚焦关键词,结合交流,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2.合作学习,体会“不敢再讨厌”的原因 学习活动: 独学:默读课文4———10段,找一找哪些语句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