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0753

四川省宜宾市第三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5-09-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1次 大小:571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四川省,月月,答案,试题,语文,宜宾市
    宜宾市三中高2023级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答案 1.C 原文是“重要因素之一”,并非“源泉”;意象之美并不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的思维方式,也不能使其呈现出模糊多义、意在言外等特点,分句前后强加关联。 2.C A.“是为了证明”阐释不当,“发生动因”是对钟嵘话语内容的总结和概括,并非要证明的观点。B.“证明”错,前后两句之间并非证明关系;材料并未谈及奇异感觉与客观意象之间的关联,结论于文无据。D.材料一并无“比喻论证”和“假设论证”。 3.D 根据文段内容可知,“染色”即作者描述完客观意象后才添上有情感或立场色彩的诗句。《商山早行》首联即点明“客行悲故乡”,后再描述客观意象。 4.①语言通俗易懂。用词平易,多用短句。②循循善诱。利用问句,启发思考。③注重互动。使用“你”“我们”等人称代词,增强对话感。(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材料一认为,古人不重写实而重写意(1分);材料二中提到的“染色”能够赋予客观意象以情感或立场。(1分)②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颜色和味道,(1分)工诗和《古乐府》诗相比,更为写意(1分),王诗将梅花人格化,着意表现梅花的高洁和孤傲,情感更饱满,志趣更明晰。(2分) 6.C(A“借赈灾之事来批判那 些只图名声之人 ”错。B“他在赈灾上缺乏有效办法,只好多次向康百万求助 ”错;D “认为康家在赈灾过程 中参与官府事务会招致灾祸 ”) 7.A(“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 ”错) 8.①推动情节发展:康小勇对父亲行为不解,主动发问,引出后文康百万对自藏理念的解释;②衬托主要人物: 以康小勇的懵懂反应,衬托康百万的睿智,突出表现康百万的远见卓识;③深化文章主旨:康小勇象征康家自藏智慧的传承,深化了作品对处世智慧和家族兴衰的思考。(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答对两点得 4 分) 9.①强化真实性:野史虽有夸大但并非虚构,正史记载巩县灾情,进一步增强故事可信度,结 尾引用县志,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②增强历史感:正史与野史记载了巩县灾情,县志内容总结了邱轩昂以工代赈的行为,交代 了故事结局,增强了小说历史感。 ③更具逻辑性:结尾引用县志的内容与开篇正史和野史的灾情记载形成照应,首尾呼应,使 小说内容具有整体性。 ④凸显主旨:野史与正史记载灾情,结尾县志仅记“邱轩昂以工代赈 ”,未提康百万,暗 合正文康百万的“ 自藏 ”智慧。(每点2 分,答对 3 点得满分,共 6 分) 10.A E G(每处 1 分,断四处及以上得 0 分,共 3 分) 11.B(“ 见,表被动 ”错) 12.A(“为了表达对许敬宗的尊重 ”错) 13.(1)章仇兼琼非常生气,借事由弹劾(许远),将他贬为高要尉,后遇到大赦才得以返 回。(画线处各 1 分,省略句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 (2)元和年间,韩愈阅读李翰所写的张巡传,认为其中缺少许远的事迹是不对的。 (画线处各 1 分,大意 1 分,共 4 分) 14.①以许远在张巡之后死亡来推断许远背叛,不合逻辑;②当时张去疾年幼,对事件详情 缺乏了解;③他们的功绩被史书明确记载,不容随意诋毁。(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15.D( “梅诗中的‘雪 ’象征着对未来的期待 ”错;“杜诗中的‘雪 ’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 错) 16.①情感内容上:均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之情和对思念难寄的失落与无奈。②表达上:均运用主观愿望与客观条件的矛盾来表现无奈之情,梅诗“欲寄信 ”但 现实“行客稀 ”,杜诗“寄相思于明月 ”但现实“雨霏霏 ”。(每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共 6 分) 17.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3)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4)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18. 甲:选用不同的句式 乙:导致句子结构混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