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选题立意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一部中华文明史,更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融绽放史;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题曲。究其文化因素,是因为中华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开放自由兼容并包,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部实现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有机交融,其外部实现了中华文化与异域优质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使得中华文化在绚丽多彩的表象特征下,更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与品位,即强烈的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正是源于此,看似分裂动荡长达300年左右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最终实现了隋唐大一统,这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厚积薄发。所以 ,我们作为华夏子民,中国公民,应该敬畏和尊重我们的民族文化,只有文化自信,才能认可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伟大的中国梦才能最终实现;当然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也是入情入理,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学指导思想:1.“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本课教学大胆打破既定教学模式束缚,以指导学生分组分项目有针对性的高效学习,以生生合作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辅助,优化师生互助学习模式的新路径,充分调动了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2.“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教师在以课程标准为导向,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史料,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于情境中感知历史,入情入理,自然清新而流畅,从而内化知识,熏陶素养,培养能力,提升感悟。本课通过历史微镜头,以图证史,大量史料等为辅助,尽可能创设情景问题教学,达成有效的教学目标。理论依据: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修订版)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的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学设计要符合普通高中课方案,考虑与初中历史学习衔接,依据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专业发展。 本课课程标准分析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课标解读:从结构上看,新课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将“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两个学习专题置于一个单元内,避免了过去专题史结构下内容重复、时序性不强等问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从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内容上看,新课标增加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区域开发”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对其历史地位形成正确认识。 本课课本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以史实叙述为主,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若按子目顺序讲解,会比较散,也不容易在一课时内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其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于课标要求和以上分析,我按本课标题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整合,以唯物史观下的文化视角看大一统之路,故而首先从经济基础的变动探寻历史源头,即第一个大标题“一.动感经济之江南新秀”,意在说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伴随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南北方经济差距进一步缩小,必然要求国内市场的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