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1153

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4次 大小:1646904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课件,35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答谢中书书》 第三单元 八年级上册 目录 01 导入环节 02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3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4 精读研析·合作探究 05 课堂巩固·课后作业 CONTENTS 导入 01 你会不会偶尔觉得疲惫、焦虑,想从学习和社交中“暂时下线”? 当你感到压力山大时,你的“治愈方式”是什么?是刷手机、打游戏,还是别的? 你想逃离现有的生活吗? 一位古代大神的治愈方案 他,是一个“卷”到顶峰的人:生物学巨著《本草经集注》作者(医药学TOP级专家)、天文历算家(理科天才)、书法家(艺术大神)、梁武帝的‘国家级顾问’(政策制定者)…… 但他在人生巅峰期,选择了“退出登录”,隐居山林。他的朋友谢中书写信给他,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的回信———这份回信,就是他对于“如何治愈自己”这个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人论世·背景梳理 02 知作者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文学家和道教茅山宗的开创者。他的一生堪称传奇:早年聪颖博学,年仅十岁便因读《神仙传》而萌生养生隐居之志,成年后虽出仕为官,却在三十七岁时毅然辞去官职,退隐句曲山(今江苏茅山)。然而,隐居后的陶弘景并未远离世事,梁武帝萧衍屡次征召不至,却仍常以朝廷大事咨询于他,时人敬称其为“山中宰相”,这充分体现了他在隐逸与济世之间的独特平衡。 知作者 陶弘景的成就远超文学范畴。他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巨匠,所著《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了前代药物学知识,首创药物分类法,为后世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石。同时,他精通天文、历算、炼丹之术,其道教思想融汇儒、佛、道三家,深刻影响了南朝道教的发展。 作为文学家,他的《答谢中书书》以清丽简淡的笔触描绘山川之美,展现了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与高雅的审美情趣,成为南朝山水小品中的典范之作。此文正是他隐居后心境与生活的真实写照,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对隐逸生活的自得,以及期望与友人共赏山水之乐的知音之情。 知作品 谢中书,即谢徵[500-536],字玄度,以文才见称,官至鸿胪卿,与陶弘景书信往来密切,时任南朝梁中书侍郎。 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复信中的一部分内容,他在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南朝梁时,陶弘景隐居茅山十余年,挚友谢徵(时任中书侍郎)致信问候。陶以本文回赠,借描绘茅山四季奇景,既回应友人关切,亦抒隐逸之志。文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暗含知音难觅的孤傲,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巅峰之作。 写作背景 本文的文体是“书”,即书信,古代一种重要的应用文体,又称“尺牍”、“信札”、“手书”或“函”。 最初功能是实用性的,用于叙述事情、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书信的文学性大大提升,从实用的工具转变为兼具实用性与文学性的散文体裁。许多文人借书信之体,骋才施艺,写景抒情,议论说理,使其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文体知识 《答谢中书书》是“书”体中极具代表性的山水小品文书信,完美体现了南朝文书的审美追求。 疏通文意·文言字词 03 聆听范读/自由朗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文意疏通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季 文意疏通 晓雾将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