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1286

9.3 *声声慢 跨学科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405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声声,跨学科,教学设计
  • cover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声声慢跨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选自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本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教学时,教师可借助作者创作时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主题,体会诗中惆怅之情;还可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词句、把握内涵,加深对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通过中小学对李清照的诗词有过基本了解,且对宋词的体裁有了基本认识,具备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篇课文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婉约派宋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宋词古曲的热爱之情。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和思维发散。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有关词曲常识,掌握宋词古韵音调、节奏,带有感情唱诵本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小组探究深入赏析诗人词中意象,学会想象诗词画面。 3、审美鉴赏与创造:初步学习运用器乐改编,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了解有关词曲常识,掌握宋词古韵音调、节奏,带有感情唱诵本词。 ②通过小组探究深入赏析诗人词中意象,学会想象诗词画面。 难点:①初步学习运用器乐改编,培养音乐审美能力与情趣。 ②让学生感受诗词的美,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课标要求,主要采取问答法、朗读指导法、创设情境法等。 2、学习方法:根据教学方法的选用和学情特点的分析,学生学习采用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 六、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科书、朗读配乐、音乐合成软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音乐导入,引出作者。 1、出示PPT内容:播放郁可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歌曲。 2、师引出新课:相信大家都听过前几年的影视金曲,也听到许多同学都把歌词唱出来了。那么这么朗朗上口的歌词是谁写的,大家知道吗?正是才女李清照。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她的另一首词《声声慢》。(板书课题: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导入,使学生调动感官,全身心共鸣,为后面的音乐实践做铺垫。同时引出作者,令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感知,概括画面。 教师活动:教师伴乐示范朗读,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活动: 1、学生听读思考:你听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学生自由朗读,简要概括画面。 提示:根据词中主人翁的所见所闻,串联画面。 明确: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屋外只有菊花堆积满地,秋风大作,雁过无痕,庭院内外唯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3、学生思考,展开想象:请根据画面推测本词写的是怎样的感情?从文中哪些词句听出来的? 提示:可从描写景物的名词和描写情感的形容词着手,推敲情感。 明确:从“淡酒、黄花、晚来风急”等词看出借景抒情,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从“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词直接抒发自己的愁绪。 教师活动:出示背景,了解词人生平。 学生活动: 4、学生伴乐齐读,整体感知情感基调。 提示:把握断句节奏、字音等,体会词人国破家亡后凄苦无依的愁绪。(教师进行激励性评价) 【设计意图】①诗词学习重在朗读。通过听读、自读、共读等形式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更好地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体会诗人情感之愁。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示范,搭建教学支架、激励性评价等多种方式,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唤起学习热情。 (三)跨科探究,引人入境。 师生共同探究。 教师活动:出示宋代词曲的乐理常识,播放古宋曲音频,并提问激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