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3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2019年7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召开的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37项,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成为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体现出一个文明大国守护人类共同财富的担当。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①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②这些由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严重威胁。 针对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各国也采取了不少举措,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原因 故宫危房 受侵蚀的乐山大佛 长城上的刻字 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保护及研究文物的传统。 在古代世界,收藏文物,往往是从艺术珍品开始的,成为人们拥有财富与权力的体现。在欧洲各国的皇室、贵族和教会中,收藏艺术珍品和宗教遗物之风颇为盛行。 中国历代帝王、达官贵人和民间收藏家十分重视收藏各种器物、字画、书籍等,针对古代器物进行分类、著录的金石学还发展成为专门之学。 庞贝古城遗址 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罗马城市庞贝,在79年毁于维苏威火山大爆发。1748年,在对庞贝城进行考古发掘时,由于发掘初期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遗址遭到很大的破坏。 大约从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1834年,希腊针对古迹保护制定了法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保护文物古迹的高潮。 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是关于古迹保护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文物保护 在中国,①由中央政府对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始于1906年清政府颁布的《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②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史料阅读 在《保存古物推广办法》基础上,清政府于1909年拟定的《保存古迹推广办法章程》提出针对古迹的六条调查事项,以及五条保存事项,重点说明: 周秦以来碑碣、石幢、石磬、造像及石刻、古画、摩崖字迹之类,现存何县、何地,及某县某种物共有若干,某物字迹现存若干,有无断折残缺情形,拟令督抚饬属详查咨部存案备核。 ———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编纂,蒋传光点校《大清新法令(1901—1911)》第6卷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 ⑤到2013年,国务院已公布7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数为4296处。 大雁塔 ⑥1982年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是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强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利用,以使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继承。 这部法律还特别指出,由国务院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纪念意义的城市”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从而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莫高窟 《世界遗产公约》 任何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人类共同财富。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旨在(目的)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截至2017年1月,共有193个国家加入《世界遗产公约》,这是目前拥有缔约国最多的公约之一。 原因 《世界遗产公约》(内容)①充分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通过提供集体性援助来参与保护。 该公约还规定,②对于一部分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