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433

选择性必修1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10-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34114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选择性,PPT,36张,课件,管理,选拔
  • cover
(课件网) 历史部编版 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和廉各一人。六年时间过去了,各地都不重视,有的郡甚至一个人也不举。于是汉武帝让大臣们“议不举者罪”,有大臣提出“不举孝,不奉语,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当即获得汉武帝的批准。从此,察举制才得以顺利推行。 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举孝廉图(局部)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时期:西周至春秋(即世卿世禄制) 标准:贵族血缘 特点: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 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产生: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 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初 标准:才能 军功大小 特点: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 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世官制 荐举军功制 秦统一后,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 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了严重的倒退。 秦官吏的选拔主要通过推举和考试。推举即荐举,有保举和征士二种形式。 保举是通过各种途径向朝廷或官府推荐人才,征士则是朝廷或官府面向社会自上而下征召人才,又称聘。除推选外,秦还以公开的考试录用文吏。 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 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标准:品行(主要)、才学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影响 汉魏晋南北朝官员选拔:九品中正制 目的:针对察举选举制流失的弊端,而采取的选举改革。目的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便于皇帝控制,从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背景 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影响 史料阅读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角度 西周至春秋 春秋战国至秦朝 两汉 魏晋南北朝 选官制度 世官制 荐举和功劳制 察举制 (分常科和特科)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 贵族血缘 才能和军功 名望和才能 家世、道德和才能 →只看家世 特 点 官位世袭 缺乏制度化的选官途径 ⑴由地方官推荐取士;⑵形式多样化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作用 (意义) 贵族世代 垄断高官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察举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九品中正制,前期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期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用人局面 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 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