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553

14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1662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 cover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并默写这五首诗。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重难点: 诗文的默写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 )人,唐代诗人。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 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诗人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诗佛”之称,擅书画,通音律,多才多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背景介绍 《使至塞上》:唐代诗人王维在开元二十五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是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所作的一首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āo)  徙倚(xǐ)  驱犊(dú)  萋萋(qī)  燕然(yān) 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薄暮】傍晚。        【徙倚】徘徊。 【历历】分明的样子。 【长河】诗中指黄河。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乡关】故乡。 【问边】慰问边关守军。 二、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野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 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骑马驰过我的身旁。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名句赏析。 (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两句的妙处。 【交流点拨】这两句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2)“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 场景?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这两句着力描绘山野晚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 晚景的安详与宁静。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在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步骤三 学习《黄鹤楼》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 去,只留下了这空荡的 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了,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晴天从黄鹤楼遥望江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 鹉洲上,草长得极为茂盛。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才是我的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发愁! 2.名句赏析。 (1)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景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 这两句运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眼前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2)尾联中的“烟波”一词妙在哪里? 【交流点拨】“烟波”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在极有深度的视觉形象中蕴含着醇厚的韵味,它与“日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