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2717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5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5次 大小:134824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道德经》 1.语言构建与运用:知人论世,了解老子及《道德经》;积累文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准确疏通文意,概括各章主要内容,理清老子的论述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老子独特的论说风格,感悟其思想表达的精妙,提升对古典文化的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分析文中“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 等 “对待” 关系,领悟老子思想对当代生活的启示意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任务一 引人入胜,作者作品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老子见到孔子后,并没有直接长篇大论地讲礼,而是张开嘴巴,问孔子:“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孔子回答:“不在了。” 老子又问:“那我的舌头还在吗?” 孔子说:“还在。” 老子便缓缓说道:“你看,牙齿坚硬,却早早脱落;舌头柔软,却能长久留存。这世间的道理,往往如此啊。” 央视知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曾言:“《道德经》是我的生命之书。”学者柳诒征在《中国文化史》中提到:“老子之书,专论对待之理。”这里的“对待”指的是相对的两种事物或者事物的两个方面。文中阐述了哪些对待之理呢?通过今日的学习,或许能找到答案。 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 1.走进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过着隐居生活。 2.老子作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义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辩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3.老子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天道思想:《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生万物”,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及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都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 辩证思想: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社会理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也就是不妄为。万事万物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人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最终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由此老子提出“绝智弃诈”“绝巧弃利”,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其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