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这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虽说已是“礼乐崩坏”的局面,但周王室的精神统治力量尚存,社会气象尚有一种纡徐(从容宽舒)气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孔子追求“以礼治国”,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 但战国时期,社会局面发生了转变,尚武力,重攻伐,战争不断,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局面,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处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同为儒家学派的孟子,治国理念与孔子又有何不同呢?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公,晋文公,他们两人都是春秋时称霸的诸侯,与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合称“春秋五霸”。 “事”,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解题 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字____,____国(今山东邹城)人。_____(哪一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提倡____,提出_____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但始终未被重用。 孟子 轲 子舆 邹 战国中期 “仁政” “民贵君轻” 1、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人都可以为尧舜。 2、仁政思想:主张统治者法先王、施行仁政。 3、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道德修养论:以“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6、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被人治理的人要养活别人,而治理别人的人则被别人养活),天下之通义也。(对社会分工问题的论述)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孟子思想 《孟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 “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写作背景 理解课文 重点字词读音 王( ) 胡龁( ) 便嬖( ) 觳( ) 觫( ) 褊( ) 恶( ) 挟( ) 度( ) 莅( ) 惛( ) 盍( ) 畜( ) 赡( ) 豚( ) 彘( ) 庠( )序 颁( ) wànɡ hé pián bì hú sù biǎn wū xié duó lì hūn hé xù shàn tún zhì xiánɡ bān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桓晋文之事是什么事? 2.主要人物 3.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春秋五霸,成就霸业 齐桓、晋文———春秋霸主 齐宣王———齐国国君 孟子———亚圣,一生周游列国,传扬学说,最后未被用 孟子说服齐宣王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王道”和“霸道” 这是先秦时代一对相对的概念。 “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沿着霸道的方向前进的,凡是行法家主张,讲求耕战,富国强兵,便取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