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NA的结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发展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本课时设计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坚实的生物学科内容基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严谨求实、勇于质疑、理性包容的心理倾向。 注重实践过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选择恰当的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通过实验、探究类学习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进而能用科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讨或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课程标准的要求 根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本节课要求: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第3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课的深化和拓展,学生能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本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本节包括“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的结构”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部分,教材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还原了几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一)知识储备 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二)学科交叉 由于DNA结构涉及到一些化学知识,比如碱基的结构和互补配对等,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简单介绍相关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与之前学习内容的联系,更好地理解DNA结构的形成和功能。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或模型的方式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加深对DNA结构的理解。 (三)总体能力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DNA的结构,为后续学习相关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及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DNA分子的结构的主要特点。 科学思维: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供分析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学习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等,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社会责任:了解科学家构建模型的研究历程,领悟模型构建在研究中的应用,体会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二)核心素养 1、领悟模型建构在研究中的应用,体会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 2、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等,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六、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DNA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二)教学难点 1、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 七、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情景教学、讲授法、合作学习 八、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 导入 【展示视频】 展示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工作,涉及DNA的鉴定,顺理成章引出本节课题 同时,教师简单介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