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济南的冬天》是文学大师老舍的一篇写景散文,是第一单元的现代文精读课文。文章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使笔下的山、水、城、人跟这“温晴”的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暖晴朗的济南冬天图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蕴含着老舍的喜爱之情,以及离开后深深的眷念之情。正因老舍独特情感的沉淀,济南才能在老舍的笔下蕴含温情的美丽。学习本课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还要揣摩和品味作者真挚自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2.朗读课文,概括景物特点,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生动、细腻的写作方法; 3.赏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景物的语言特点; 4.亲近大自然,感受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赏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景物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不惜笔墨写景,实际是抒发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深刻意蕴。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穿梭在不同的城市森林间,书籍犹如参天大树,一本本浇筑起文化巨厦。而名家如同雕刻的精灵,跳跃在城市的脉动间,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上。 阅读一本书,了解一个人,走进一座城,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 【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924 年,作者赴英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教中文,开始写作,连续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等,成为我国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 等。1946 年赴美讲学,四年后回国,主要从事话剧剧本创作,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 【写作背景】 1930 年前后,老舍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7 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济南的冬天》是老舍 1931 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文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发表在《齐大月刊》欧一卷第六期。 二、朗读课文,初识济南 听读课文 暖和 huo 着 zhuó落 一髻 jì白花 镶 xiāng 宽敞 chǎng 贮 zhù蓄 澄 chéng 清 水藻 zǎo 看 kān 护 济 jǐ南 伦敦 dūn 响 xiǎng 晴 读读写写 秀气:清秀文雅,这里指小山秀美小巧。 响晴:晴朗无云。 设若:假若。 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温晴:温暖晴朗。 安适:安静舒适。 秀气:文雅;斯文。 贮蓄:积存。 澄清:水清澈明净。 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 三 、 梳理文章,圈画济南 1.朗读第 1 段,找出几组对比,说说它们的冬天有何不同? 明确:北平:“刮大风”———济南:“没有风声” 伦敦:“见日光”是怪事———济南:“响晴” 热带:“日光”毒———济南:“温晴” 2.请你说说第 1 段在全文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总领下文,“温晴”是“文眼”,贯穿全文。 3.朗读 2-6 课文,圈画出作者笔下描写的景物;请用一个形容词概括它们的特点。 阳光-暖和 小山-秀气 村庄-宽敞 水-真绿 小雪-白粉 4.文章标题是“济南的冬天”,结尾是“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请你说说其中的意味。 明确:①“济南的冬天”是以 “冬天”为中心。冬天本是寒冷的,与文中的“温情”形成对比,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②而“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