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体会和表达人物的心情,从而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形象。 2.指导学生从或直接或含蓄的表达入手,细加品味,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资源】 《合欢树》 《灯祭》《怀念母亲》《忆母亲》 【课型及课时建议】 教读引领课+阅读综合实践课 3课时 第1课时 指导探究 【本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深入体会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从蕴含丰富情感的细节、词语和反复出现的关键语句入手,细加品读,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 【课型】教读引领课 【教学过程】 活动一:组织学生通过基调恰切且富于变化的朗读体会、表达作者情感。 (一)结合预习任务单,梳理文章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教师点拨:朗读时,要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明确的把握,才能准确而充分地传达出作者的感情。比如《春》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愉快、热烈、充满希望的,《济南的冬天》的感情基调是温和、明净、亲切、眷恋的。 沉痛、感伤、悲慨、压抑。 (二)组织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有感触的语段,标注朗读符号,说说读出的情感。 示例1:读出“我”双腿瘫痪后的暴躁、绝望之情。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 【朗读指导】要读出“我”与母亲对话时的激动语气。“暴怒无常”“突然”“砸碎”“猛地”“狠命”等词语要重读,而且语调要稍高,语速较快,从而表现出“我”的暴躁与绝望。 示例2:读出:“我”对母亲的愧疚、自责之情。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朗读指导)朗读中注意品味语句中重读的字词,体会词语蕴含的情感。 第2段,语气陡然低沉; 第4段,又陡然低沉,这是独句成段,要读得特别缓慢、沉重; 第5、6段,要读得沉重、痛心。 “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起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再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悔恨的心情。 “绝”和“竟是”,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三)组织学生合作朗读,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男生读:第1、4、5段;女生读:第2、3、6段;全班齐读:第7段。 活动二: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蕴含情感的细节、词句深入理解母亲的形象 (一)默读《秋天的怀念》1—6段,勾画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推敲、思考、批注:母亲的爱藏在哪些词语或细节中?这是一种怎样的爱? 温馨提示: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具体、细腻地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以及景物、事件发展、场面氛围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一种写作方法。作品中完整的艺术形象,总是由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所组成。 (二)引导学生读以下语句,比较把“悄悄地”“偷偷地”删掉有什么不一样。 原文: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改文: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教师点拨:“悄悄地”和“偷偷地”的细节,可以看出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