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3934888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121448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张
20张
,
语文
,
八年级
,
统编
,
2025-2026
,
PPT
(
课件网
)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 体会“人和”“大丈夫”的内涵,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体会行仁政、走正道、经磨炼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重点) 学习目标 23 《孟子》三章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走近作者 (一)儒学亚圣:孟子 童年 孟子幼时父亲便去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曾经因为居住环境影响儿子的学习而三次搬家,最后搬到一个学堂附近才较为满意。后来孟子在求学中途十分贪玩,孟母便剪断织布机上的线,告诫他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牢记母亲不要半途而废的教诲,立志成才。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青年 孟子长大后,被孔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于是决定去孔子的家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学习。一般认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徒弟。通过学习,孟子越发崇拜孔子和他的学说,于是立志发展孔子的儒家思想。 成年以后 孟子醉心研究,终于取得成就,小有名气。邹国和鲁国的国君也时常向他请教治国之道。可惜邹、鲁这样的小国难以实现孟子“仁政”的抱负,他决定带着弟子前往大国齐国。但齐国并不采纳孟子的思想,于是孟子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思想,却处处碰壁,最后他回到邹国,决定著书立说,成就名垂千古的《孟子》一书。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走进作品 出处 背景 主张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背景链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fú pàn sù 自读课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自然气候条件 人心一致 内部团结 有利地理形势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提出观点,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突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顶真,指用上句结尾的字或词做下一句的开头。使用这种修辞手法,能使句子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围着攻打它,却没有胜利。围着攻打它,必定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九年级上册古诗词诗歌期末复习(含解析)(2025-09-2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练习题(含答案)(2025-09-21)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课秋天的怀念练习题(含答案)(2025-09-20)
北京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2025-09-21)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理解练习(含解析)(2025-09-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