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35039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无衣》复习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5-09-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6324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复习,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无衣
  • cover
(课件网) 高三古诗文阅读复习 回归教材,教考结合 所有的努力 都是为了理解文本。 《无衣》复习 1.掌握重点词语,理清诗意。 2.挖掘诗歌考点,一文多练,教考结合。 复习目标 活动一:翻译 自主复习:读诗、注释、小字、学习提示。(15分钟) 活动二:手法 自主完成:写手法、情感,整理知识点,互相批阅。(10分钟) 活动三:情感 合作交流:释疑答疑,教考结合。(15分钟) 操作流程: (基础知识梳理与巩固) 壹 回归课本 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六义”:风(民间歌谣)、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赋(直陈其事)、比(比喻)、兴(起兴)。 《静女》节选自《国风·邶风》,是民歌风格的爱情诗。 2. 解题 “静女”指文静娴雅的女子,诗歌通过恋人约会的场景,表现古代青年男女纯真美好的爱情。 文学常识 不写连笔字,不写潦草字,不写重叠字 无衣(选必上) 静女其 , 我于城 。 而不 , 首 。 静女其 , 我彤管。彤管有 , 女美。 自牧 , 美且异。 女之为美,美人之 。 易错字填空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以意助解 1.袍:长袍。行军者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当被子盖。类似于斗篷。 2.王于兴师:周王出兵打仗。于,句中助词 3.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 4.与子同仇:等于说你的讐敌就是我的讐敌。共同对付敌人。 5.泽:通“襗”,内衣,贴身穿的衣服如今之汗衫。 6.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横直两锋。 7.偕作:一同起来,指共同行动。作,起。 8.裳:下衣,此指战裙。 9.甲兵:铠甲和兵器 10.行:往。 《无衣》 鉴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手法】 【意象】 【文化内涵】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手法】 【情感递进】 【时代背景】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重章叠句】 【语言特色】 【手法】 读懂诗歌 《无衣》 鉴赏 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反问手法】反问开篇,强化团结意识,暗含“虽无衣但共患难”的集体精神。 【意象象征】“同袍”(共穿战袍)象征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谊,奠定全诗团结御侮的基调。 【文化内涵】反映周代“同衣同食”的军事传统,体现“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伦理。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动作描写】通过战前准备的具体动作,展现战士们的积极备战状态。 【情感递进】从“同袍”的物质共享到“同仇”的精神共鸣,情感从互助升华为共同对敌。 【时代背景】“王于兴师”点明战争起因(周王征兵),与秦地尚武精神相呼应。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重章叠句】“同泽”(共穿内衣)与首章“同袍”形成递进,强调亲密程度的加深。 【语言特色】通过换词(袍→泽→裳)与场景重复,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张力。 【细节描写】“泽”(汗衣)的选取体现战争的艰苦,暗含“共赴生死”的决心。 《无衣》 鉴赏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武器升级】 【行动升级】 【情感深化】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意象延伸】 【文化隐喻】 【情感高潮】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装备完善】 【行动升华】 【主旨收束】 读懂诗歌 《无衣》 鉴赏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武器升级:“矛戟”较首章“戈矛”更具攻击性,暗示战斗强度升级。 行动升级:“偕作”(共同行动)较 “同仇”更强调具体协作动作,体现战术层面的配合。 情感深化:从精神共鸣(同仇)到实际协作(偕作),展现集体力量的凝聚过程。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意象延伸:“同裳”(共穿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