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24 寓言四则 穿①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文学常识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③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④道⑤之,闻之于宋君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⑦曰:“得一人之使⑧,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经常要有一人在外面( 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丁氏) 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 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 有人) 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说:“( 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得来的传闻(如果)是这样,还不如不知道。 重点注释①穿:挖掘,开凿。② 溉( g à i) 汲(jí ):打水浇田。溉, 浇灌、灌溉。汲, 从井里取水。③及:待,等到。④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⑤道:讲述。⑥闻之于宋君: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闻,听到, 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⑦对:应答, 回答。⑧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 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作品主旨 这篇寓言通过写一户姓丁的人家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被误传为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的 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记 文言知识 字词梳理 1.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2. 古今异义 国人道之 古义: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今义:本国的人 丁氏对曰 古义:应答,回答 今义:相合;正确;正常 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 今义:把衣服鞋袜等物套在身体上 3. 一词多义 问之于丁氏(向) 于 闻之于宋君(被) 有闻而传之者(听到,听说) 闻 求闻之若此(消息) 国人道之(讲述) 道 道听途说(道路) 宋之丁氏(的) 之 国人道之(这件事) 理解探究 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与同学讨论一下。【教材课后题】 答: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可轻信传闻,更不能盲目传播,说话要准确,不要产生歧义。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态度,应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轻信、不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课文结构 杞人忧天 《列子》 文学常识 《列子》, 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 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 郑国人。 品 文言文对照翻译 教材原文 参考译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①所寄, 废寝食者。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②之,曰: “天,积气③耳,亡处亡气。若④屈伸呼吸, 终日在天中行止⑤,奈何⑥忧崩坠乎?”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 “天,不过是聚积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气的。你一举 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中活动,为何还担心天会崩塌呢?”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⑦坠,亦不能有所中伤⑧。”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聚积的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